公共文化服务 / 征文系列 ③ —— 以“家·国”为主题的线上征文展示(三)

征文系列 ③ —— 以“家·国”为主题的线上征文展示(三)

        为弘扬家国情怀,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最大限度地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营造全社会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努力奋斗的良好氛围,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太原市文化馆)开展以“家·国”为主题的线上征文展示活动。今天,我们继续展示近期征集到的以“家·国”为主题的线上征文作品,以飨读者。


方寸邮票,纸薄情深

(散文)汤云明


        说起集邮,我有着40年的历史,但我对邮票的收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邮,而只是随缘地收藏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好邮票,而没有刻意的去购买,更没有把它作为投资来看待。

        小时候,由于父亲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工作,所以就要经常和家里互通信件,这也是我最早认识邮票和爱上邮票的原因。长到三四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尝试着叫我自己给父亲写信。每次,她总是给我8分钱,叫我自己拿着信到邮局去寄,记得那时最通用的是8分钱一张的长城邮票,就可以寄到全国了,要是邮寄市内好像是贴5分钱的邮票。后来,20克以内的普通信件邮寄价格从8分,涨到了2角、6角、8角,直到现在的1.2元,又保持了多年。

        那时,由于打长途电话昂贵又十分不方便,除了家里有紧急的事情会到邮局发电报以外,再也没有了其它的联系方式,一张印刷精美的小小邮票承载着对远方亲人的关爱、期待和问候,可以说它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和桥梁。我也会把父亲和其它亲戚寄信来的邮票剪下来收藏好。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大学的时候,还很时兴写信,同学、老师之间经常写信,还有我写作投稿也常常和编辑部有书信往来。我从这些方面也收藏了不少邮票。后来工作了,还是由于写作的原因,所有投稿都要从邮局走,也经常会收到编辑部的回信和寄来的样刊、样报,我也一直在收集着这些邮票。

        21世纪初,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电子邮件的快捷方便,投稿基本上告别了手写和邮寄的传统模式。但很多报刊杂志社寄来的样刊还是要经过邮政这个渠道,再加上我编辑内部报纸20有多年,也经常要寄报纸出去给外地作者和相关部门。可以说,这一生,邮票从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我的身边随时有邮票陪伴。

        对于怎样收藏邮票,一开始是一无所知的,上小学时不懂事,居然把邮票用胶水粘在笔记本上,有些还是从父亲那儿得来的文革期间没用过的新邮票。后来发现这个方法不可取,又把笔记本撕下来泡在水里重新撕下邮票,这样几经折腾,一些好的邮票要么不小心撕坏了,要么品相变差了,很是可惜和无奈。

        工作以后,我的弟弟也专门从邮局预订过几年邮票,后来他放弃了集邮,就把这些邮票给了我是。我如获至宝,毕竟这些都是整套的新邮票,和我从信封上撕下来的杂票、旧票有着天壤之别。

        直到今日,几乎我遇到的所有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小型张我都会全部收藏下来,而没有编号的普通邮票我就只收藏最新发行的,或者是我还没有的。

        开始集邮那几年,我也买过几本空白的集邮册,一些年后,都装满了,又实在买不到空白的集邮册。我就只能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放到清水里浸泡后,小心的撕下来,等晾干后又装在信封里保存。后来,即使能按编号整理成套的邮票也没的地方放了,就暂且不再整理,只是按新邮票和旧邮票分开装在信封里。多年下来,我已经收藏了鼓鼓囊囊的几大信封邮票。

        我的集邮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和支持,在哪里见到好邮票,妻子也会拿回来给我,女儿也从我的爱好中得到了启发,从小就对邮票感兴趣,经常会问我相关情况和知识。有一次她和她妈妈去外地去玩,回来时给我带了一个放大镜作为礼物,说是我眼睛不好,邮票上的字又太小,要有个放大镜才方便。当妻子说这个礼物是女儿自己想到要买的,我非常感动,七八岁的孩子,居然知道理解和支持父亲的爱好了。

        对于集邮,记得当年热门时,要提前预订,还经常要被限制名额,集邮爱好者才能得到邮政总局下一年发行的全套邮票,全年一般也就20来套,共几十张。

        可如今,由于人们的联系方式和交通工具更方便、先进了,很少有人还会写私信,也就没有更多的人在意邮票这种东西的存在,特别是新生的一代人,甚至于不知道邮票怎么用。所以邮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每况愈下。再加上特种邮票、纪念邮票发行量越来越大,造成邮票的热度和增值空间变得很小。现在,集邮行业越来越冷清了,不像20世纪那么热门和受人关注了。

        自从1840年英国人罗兰·希尔爵士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黑便士,到1878年清朝发行了中国最早的大龙邮票。在邮票走过的近200年间,它促进了世界的交流融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08年以后,中国集邮公司推出了个性化邮票定制服务,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或者喜欢的事物做在邮票上,有利于收藏和纪念,景区也可以把风光印发在邮票或明信片上,扩大了景区的宣传和影响力。我想,这也成为邮票继续生存、实用下去的另外一种途径。

        现在,世界各国发行的邮票用材和造型越来越丰富、邮票图案五彩缤纷,这些小小的邮票这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为“国家名片”,那是因为邮票印有邮政所属国家或发行机构的铭记,印有面值或相当于邮政资费效用的标志,印有相关主题图案或文字。因而,由于邮票不仅仅只是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它还附带了更多的历史人文价值,它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印记。其实,这些年,只是新邮票不受太关注了,而对于发行时间较长的邮票、存世不多的邮票,仍然在收藏界很受追捧,也价值不菲。

        以前,遇到一张纪念、特种邮票都会很兴奋,因为难以买到,喜欢收藏的人又很多,一般人都不会用它来寄信。现在不同了,近几年,我到邮局买来邮寄样报出去的邮票全部是成套的纪念、特种邮票,再也不愁没有邮票,只愁没有那么多钱和精力去收藏这些东西,真是感叹时代变迁,世事变化无常啊!

        但不管世事怎样变迁,我对邮票的爱始终没有改变。可以说,此生,我都与邮票有着较亲密的联系,我从邮票认识了世界,爱上了历史,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学到了文化知识。我也因邮票这个媒介的帮助成为了作家,交到了五湖四海的朋友。


        作者简介:汤云明,当代作家、诗人,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晋宁区作协副主席。男,汉族,1973年出生,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诗歌集《岁月之上》、散文随笔集《随言散语》、长篇历史小说《清臣汤曜》等多部作品。


来源: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太原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