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共青团太原市委举办“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围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美好未来”主题,共同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把脉。(《太原日报》3月25日)
长久以来,一些人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当成“成长的烦恼”,不予重视。严重的认知误区,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困境被忽视、被掩盖,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权威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24.6%,且呈低龄化趋势。走出认知误区,是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纠正“小毛病无需在意”的麻痹观念。不少人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只是“一时的情绪波动”,过段时间自然就会好。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社交困扰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引导和干预才能走出困境。若对此视而不见,任由负面情绪积累,很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困境中越陷越深,甚至走上极端。
摒弃“心理问题就是性格问题”的片面认知。很多人会把青少年的性格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比如,不爱与人交流被认为是性格内向,调皮捣蛋、不服管教被当作“问题少年”。事实上,看似内向的孩子可能患有交流障碍,而所谓的“问题少年”则只是性格活泼、自主意识强。片面的认知导致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被忽视,而不少健康的孩子却被误解,让孩子孤立无援,加重心理负担。
打破“心理治疗丢面子”的陈旧观念。部分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担心被他人异样看待而抵触、逃避治疗。事实上,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通过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来解决。拒绝治疗不仅会延误病情,还可能让孩子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走出认知误区,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第一步。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与学科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的迹象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要讳疾忌医。在社会层面,要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消除大众对心理问题的偏见,鼓励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供多元化心理援助服务。此外还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推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只有全社会都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问题,消除偏见,给予关心和支持,才能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