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健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精简规范会议文件和各类创建示范等活动,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
●进一步深化落实省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措施,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
●建立责任清、情况准、可量化、可评价的监督台账,以对账监督推动具体化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今年以来,江苏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全省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勇挑大梁”重大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坚强保证。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江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心领悟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省委常委会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带头完善并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第一议题”制度,及时学习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举行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1次,带头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省委举办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题研讨班。组织开展5期省管干部研讨班集中轮训,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切实增强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的自觉性坚定性。
党纪学习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开展后,江苏覆盖省级领导班子、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206个省级单位,涉及全省28.2万个基层党组织、560.5万名党员。省委常委会坚持从自身做起,带头学、带头抓,示范引领各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党员干部把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融入日常、严在平常、抓在经常,自觉在严格约束下干事创业。
持续强基固本
筑牢攻坚克难的基层战斗堡垒
今年,泰兴突出抓好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出台专项评选管理激励办法,打好激励保障“组合拳”,示范带动更多基层“一把手”成为“一把好手”。
管党治党,重在基层。省委组织部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五聚焦五落实”作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总抓手、总品牌,开展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强功能、扬优势、补短板,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改革,江苏健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精简规范会议文件和各类创建示范等活动,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深化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同时,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巩固拓展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试点成果,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收集产业链链上企业问题和需求5.8万条,举办对接活动1.5万次;深入实施“小哥食堂”“小哥公寓”等重点项目,出台优化企业党组织设置等若干举措;择优选派新一批24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和353名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江苏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实施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产业链党建提升行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组织在基层的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
激励担当作为
汇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大合力
泰州创新建立市管干部立体考核分级评价“成绩单”制度,为识人用人提供过硬依据;宿迁以及时奖励持续激发广大干部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地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与激励担当作为、激发改革活力与汇聚各方合力相结合。
今年以来,江苏进一步深化落实省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措施,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离不开专业化能力这个硬支撑。江苏深入实施新时代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工程,分层级分领域分专题开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省不断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完善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
构建监督体系
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做实政治监督,关键要牵住责任“牛鼻子”。建立责任清、情况准、可量化、可评价的监督台账,以对账监督推动具体化;探索对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下级“一把手”谈心谈话,以调研为先导掌握情况,“面对面”讲清责任、反馈问题、提出建议,跟踪监督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以谈话监督推动精准化;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凝聚合力,通过建设数字监督检查平台提升效能,实现监督日常化经常化,以协同监督推动常态化。
各类监督主体贯通融合、“攥指成拳”,将监督体系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把监督落实到区域治理、行业治理、单位治理之中,把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作为重要落脚点,各监督主体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凝聚起更为广泛的奋斗力量。同时,把惩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有机结合、一体推进,统筹用好基层监督力量,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通讯员 林元沁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