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曙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我国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逐步从原创性贡献研究提升到原理性成果研究的新高度,以原理性成果研究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的认识。
原理是具有普遍性意义和基础性价值的规律道理学理哲理
何谓原理?《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解释是: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新华词典》的定义是:原理是指“某一领域、部门或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或道理”。从这两个定义来看,原理既包括规律,也包括道理,二者均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原理作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基础性知识,为理解该学科或领域提供了基本框架;原理作为基于实践、观察、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为下一步的实践、观察、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本文所说的原理性成果,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揭示的对当代中国或当今世界发展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基本规律、根本法则,是带有基础性、抽象性和指导性的规律性认识,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基础价值的道理学理哲理。就其价值功能来说,成熟的原理为分析复杂经济社会现象奠定理论基石、提供逻辑前提,为理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根本性、根源性乃至终极性解释,为后续开展工作、观察世界、深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分析工具和学术框架。
原理是分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一系列原理构成,是一个庞大的原理系统。这个原理系统可以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次,其主体大体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第二层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说,可以细分为唯物论原理、认识论原理、辩证法原理、历史观原理、价值观原理等;第三层次,以历史观原理来说,包括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阶级斗争原理、历史主体原理、社会过程原理、世界历史原理等;第四层次,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来说,包括若干基本观点,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观点,等等。
原理的普遍性不等于普世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科学领域,任何普遍性的原理就其适用范围或作用方式来说都有其特殊性。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多国同时胜利论”没有错,列宁揭示的“一国首先胜利论”也没有错,区别在于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不一样。再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阶级斗争原理适用于阶级社会,剩余价值规律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则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比如,西方有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中国有中国经济学、中国政治学,正如西方经济学的原理绝不能无条件地套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政府市场关系原理”“经济政治互动原理”“政党地位原理”“党政分工原理”“党法关系原理”等若干重要原理也无法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二者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前者是资本逻辑和原子个体主义价值观,后者是人本逻辑和人民中心立场。
原理是不断丰富深化拓展的。原理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要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阶段性发展、时代化跃升的重要标志。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其思想精粹和理论标识正在于其原理性创新;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其思想精粹和理论标识也在于原理性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冠名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正在于其蕴含一系列原创性思想观点、标识性重大概念、原理性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理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成果既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人曾在前文中粗略论述过,此次发表作了较为重要的修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理性成果的三个层次
普遍——特殊——个别,是概念内在的三个基本环节。原理、规律也可以从三个环节来把握。毛泽东指出,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成果,按其适用范围的广度、宽度以及适用的条件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原理——适用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这是最高层次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其适用的空间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大,一般来说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普遍适用的重要规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拓展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的内涵,强调生产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结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丰富了人与自然关系原理,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提出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要义的世界历史原理;提出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总体内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原理;提出文明互鉴原理,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等。
第二层次原理——适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类原理适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比第一层次的原理要小一些,一般来说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适用、不能违背的重要规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历史观原理,强调“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强调世界历史“东升西降”,“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提出社会主义资本原理,强调“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根据所有制性质区分不同资本形态,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提出深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原理,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
第三层次原理——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别规律。这类原理适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最小,一般来说仅适用于社会主义中国或新时代的中国。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拓展政党地位原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文化结合原理,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提出国家制度结构原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强调制度优势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深化所有制结构原理,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理性成果的三种类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成果”,既包括指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道理”,也包括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知识”。这些原理性成果,根据其性质、特点、原创幅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首创性原理。即立足中国大地、基于中国经验而提炼出的具有首创性意义的重要原理,主要是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发思想之先声、开理论之先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乃至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总结概括出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具有首创性价值和普遍性意义的重要原理,比如重构世界历史和两制关系格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原理,全过程人民民主原理,全人类共同价值原理,社会主义资本原理,以“总体性”思维、“大安全”理念为特征的国家安全原理,等等。
拓展性原理。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已经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内涵、作用机理、运行规律等角度作出丰富和拓展,形成富有新时代色彩的原理性成果。比如大历史观原理,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原理,人民与江山一体原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原理,“两个结合”原理,文化领导权原理,文化主体性原理,经济与政治互动原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原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原理,供给侧与需求侧关系原理,内循环与外循环关系原理,所有制结构原理,等等。
集大成原理。即在前人认识成果基础上总其成的原理,主要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集大成,提炼升华为具有集成性特点的新原理。比如“六个必须坚持”的新时代世界观原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文明结构原理,以“四个最”为核心内容的政党地位原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三维逻辑构成的制度结构原理,中国式现代化原理,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标识性重大概念、原创性思想观点,形成了若干原理性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原理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原理性创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