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伟
新时代新征程中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以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能够深入人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红色进步刊物、翻译编撰文章、组织青年社团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大规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学习体系。“四有新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一系列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应运而生,为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与政治塑造提供了理论依托和实践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多元多样,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尖锐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强调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管根本、保方向、利长远的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思政课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主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新时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主渠道。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等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一体推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融合的育人体系。
一方面,在内容体系上突出同构性。构建具有同构性的思政课内容体系,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建设上要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以系统的理论阐释和价值引导为目标,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教育引导的全过程,以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武装和政治引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集中体现,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始终。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要做到教材、讲义、课件、案例、试题的同步修订,做到观点统一、表述规范、及时更新,以提升课程资源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另一方面,在价值引领上突出权威性。思政课的权威性源于其政治属性与真理性的统一。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价值引领,即通过科学、系统、先进的思想政治观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价值引导力。同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通过揭示理论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力量。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使思政课堂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红色讲坛”。
高校思政课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同步推进的举措
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重点抓好三项机制。
一是构建教材建设机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依托,是实现课程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教材建设,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及时全面融入,持续巩固教材的权威性。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鲜活实践、国内外热点事件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析大势、破解难题,彰显教材的思想引领力。
二是构建师资提升机制。思政课教师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的阐释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必须把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作为根本标尺。首要的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其次是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要不断创新话语方式,善于把“大理论”转化为“小故事”,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成长的强大动力。
三是构建资源融合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文化根脉和实践路径。高校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贯通融合的本土化育人资源,善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把思政课讲在祖国大地上,让学生在追寻红色足迹中砥砺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走出校门感知社情民意、感受广阔天地,从而坚定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