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高品质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开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生态环境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生态环境关涉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保障。
高水平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保护是发展的基础,脱离生态保护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缺乏发展支撑的保护也难以长效,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护要以绿色为引领,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核心在于以技术创新驱动生产方式向低碳化、循环化转型,不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保护要以高水平为标准,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水平意味着保护不再是简单的污染治理,而是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转型,持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生态兴衰是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有机系统,生态的兴衰是检验生态系统健康存续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关键尺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基本遵循,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价值、实践、目标等多维度塑造文明新形态,构建“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破以物质发展水平简单评判文明优劣的局限,重构文明评价标准,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要素。优质生态环境正逐步演变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统筹国家发展全局的必然要求,关系人民福祉的实现和提升,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我国在世界生态治理格局中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坚持系统观念,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始终秉持系统观念,形成以制度保障筑牢根基、以创新驱动注入动能、以社会协同凝聚合力的有机整体,绘就“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图景。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推进美丽中国实践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确保生态保护不得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要以覆盖生态文明各领域的系列重磅改革方案,建构起跨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机制、多元化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渠道、标准化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执法衔接机制等制度体系。要用不断健全的法治框架、不断织密的监管网络、不断强化的执行效能,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制度根基。
激活绿色科技创新驱动潜能。科技创新是释放绿色动能的重要引擎,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驱动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能效提升,攻坚突破储能技术、风电领域、核电技术等“卡脖子”难题,为绿色产业转型提供源头供给;强化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注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优势,共建高效畅通、梯次分明、分工协作、公平分配的绿色技术创新生态链,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统筹处理好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关系,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有效破解了生态治理中主体单一、力量分散的难题,为凝聚全社会生态共识、形成治理合力提供了保障。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扶持,完善绿色融资环境,以数智化赋能数字生态文明创新,为生态治理提供制度支撑;企业要把握绿色发展战略机遇,以节能减排践行社会责任,善用绿色信贷、债券等政策工具,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中主动担当;公民需培育生态意识,以正确价值观引领绿色低碳生活,参与环境决策、监督政策执行,形成社会监督合力,真正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