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调查 | 华发春松 晋武风采——太原非遗传统体育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在进行

非遗调查 | 华发春松 晋武风采——太原非遗传统体育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在进行

发布日期:2022-09-07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485

抢救性记录工作是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的重要措施。此项工作主要是对年事已高的老艺人以及濒危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实践和教学进行抢救性记录,对相关著作、文章、手稿及音像制品等资料收集整理,重点突出影像记录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记忆和技艺的保存,帮助这些非遗项目在未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还原。

近年来,太原市文化馆按照相关非遗法律法规,以保护和保存濒危项目为目的,以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主要记录对象,先后出版了《舌尖上的太原》《指尖上的太原》《三晋窑火——苏氏琉璃》《感知清徐 寻梦老家》《留住太原好声音》《拔花花 打荒棍》等抢救性记录音像资料。

今年,太原市文化馆针对部分75岁左右的太原非遗传统体育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这些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所持体育类项目的精髓,他们坚持在日常教徒和授艺过程中将所持技艺无私传承。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身体状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系统地记录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并通过文献载体保存下来,是目前亟待开展的工作。

为完整、准确地做好记录工作,9月5日,太原市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前往宇文武社火、傅山拳法、南少林五行柔术、樊氏八卦掌揉身转、晋阳三三叉等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所在地,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调查走访,并针对各项目的传承发展情况、代表性传承人个人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对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的目的和流程进行介绍。代表性传承人们非常激动,表示愿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

宇文武社火,是一种民间社火表演项目,主要传承地点在尖草坪区宇文村。目前,该项目流传较广的套路有30余种。据代表性传承人张宝林(78岁)介绍,宇文武社火表演套路多样、实战性强、内容丰富,且全村大部分人可参加表演。宇文武社火一般在节庆期间进行表演,演出气氛既显悲壮,又大气凛然。现在该项目已经开展“非遗进校园”,由张宝林在本村学校进行授课,每周1-2次。

与宇文武社火代表性传承人张宝林座谈

樊氏八卦掌揉身转,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讲究养生与拳法相结合。整个练功过程贯穿“松静自然”四个字,练习者既能养身健体,又能搏击防身。据代表性传承人樊隆生(76岁)介绍,项目表演可分为单人和集体,主要表演套路有单人掌法、两仪刀等。传承人和徒弟们每天在万柏林区观音庙前小广场进行晨练,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

与樊氏八卦掌揉身转代表性传承人樊隆生沟通交流

傅山拳法是集观赏、健身、养生、表演与技击功能为一体的传统武术套路。代表性传承人张希贵(86岁)自少年时期开始习武,至今已有70多年的习武经历,徒弟众多,还有部分在海外积极弘扬中华武艺。该拳法可单人和团体对练,拳、剑套路均有流传。传承人和徒弟们日常在中华傅山园传习基地、迎泽公园等地开展练习。

与傅山拳法代表性传承人张希贵沟通交流

晋阳三三叉,这种杂技表演形式距今已有五百年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晋源区东城角村周边。据代表性传承人梁富贵(75岁)介绍,项目演出道具分为大叉、小叉、灯叉、火叉等,即木棍一端套铁制的三个分叉,由兵器演变而来,表演者将此道具通过胳膊、肩膀进行舞动。主要在逢年过节时进行社火表演,带有平安的意蕴。近年来,梁富贵根据项目非遗进校园的实际情况,改制出一种更适合儿童练习的花棍。

与晋阳三三叉代表性传承人梁富贵交流项目传承情况

南少林五行柔术,作为内家拳,历经百余年,套路严谨,拳法多变。据代表性传承人李国瑞(88岁)介绍,该拳法以文人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拳法,要求习武者通文达理。在个体训练中,讲究上肢、中肢、下肢训练有机结合,两个玉连环是该拳法的主要标志。主要流传的套路有拳、刀、双头枪等,可单人展示,可集体对练。传承人和徒弟们日常在万柏林区玉门河公园授艺练习。

南少林五行柔术代表性传承人李国瑞向太原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副主任张劲松展示珍贵资料

华发春松,晋武风采。此次调查走访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最小的75岁,最大的88岁。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武术人的拳拳之心,看到了非遗人的殷殷之情。记录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全面、真实地记录传承人所掌握的精湛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留下珍贵的“种子”。

来源:太原非遗公众号

多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