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苏东坡造苏堤》。
苏东坡造苏堤
苏轼(号东坡居士)6岁开始入学读书,10岁即能写出出奇的诗句,11岁开始入中等学校准备科举考试,与弟弟苏辙一起熟读文学经典。
苏东坡20岁那年与47岁的父亲一起赴京赶考,主试官为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东坡以第二名中进士。仁宗嘉祐六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神宗熙宁二年奉调回京,在史馆任职,因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没过多久就遭到罢黜,熙宁四年(1072年)7月,他携眷离京,赴杭州任职。
在随后的八九年时间里,他一直在杭州、密州(青岛附近)、苏州为官,且无不政绩斐然。
元佑四年(1089年)7月,苏东坡再次抵杭任杭州太守,时年52岁。
不过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用现代话来说,他这一次到杭州可是担任“一把手”了,所以可以为人民多办一些好事。
在地方任职,苏东坡不仅时刻保持着一个廉吏的本色,而且其诗人脾气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太守的官衙在杭州市中心,但他却更喜欢在富有诗意的葛岭“雨奇堂”办公。他在那里环以修竹,外望清溪,独自处理公文。有时,他还去更远的山里办公,出发时他安排扛着旗伞执事的衙役走钱塘门,自己却悄悄地坐船过湖面往西,到普安寺吃点素餐,在冷泉亭办公。
夏天太热,他脱去官服办公,用最便宜的头绳将头发系在头顶上。
苏东坡在杭州太守任内着实为杭城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比如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同时,他还疏浚了盐道,修建了西湖,稳定了谷价,等等。
据史书记载,1090年的杭州,城区有50万人口,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海陆行旅辐辏云集,因此常有瘟疫流行。为了造福人民,苏东坡拨出2000缗公款,自己又捐出黄金50两,在市中心的众安桥地段建造公立医院“安乐坊”,为市民治病。
这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建的最早的公立医院,它对老百姓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苏东坡最为关心的还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那时杭州附近有6座水库,但分散在各地,输水的管道又常常损坏,所以城市供水一直是个问题。同时,西湖又有一种水生植物蔓延疯长,草根在湖底淤泥中纠缠生长,遂使湖底上升,湖水变浅,湖面缩小。
输水管道漏了,居民只能吃稍有咸味的水,或者花钱去买从西湖挑来的水,一桶要一文钱。苏东坡一步步地开始实施治理,比如以前水管是用竹子做的,当然易损坏,他决定用比较坚固的陶瓷管子来代替竹管,上下并用石板保护之。但完成这个规划需要大笔经费和人力,苏东坡决心既下,自然就得设法多方运筹,如请求朝廷特别拨款等。同时,他因兼任着“钤辖”,也就是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所以可指派1000个军士来支援此项工程,结果不仅速度加快,而且工程质量也很好。自此之后,杭州市民才家家都喝上了西湖的淡水。
从6个水库供应杭州城市用水的给水工程完成之后,苏太守的下一个目标是整治杭州城内的那一个大水库——西湖。
事实上,如果追根溯源,杭州的繁荣永远和供水相关。唐朝之前,那里还只不过是一个小镇;唐朝时,有一位大臣将西湖打开,引水供给城中居民,这才慢慢形成了城市。
元佑五年(1070年)4月,他给太后上了一道表章,简述了自己疏浚西湖的计划和理由。5月,他又上书给门下,尚书各省,警告说若不再整治,20余年之后,西湖湖面将全被野草遮蔽,杭州市民也将失去淡水的水源!
由于苏东坡的奔走呼号,这项工程的计划终于获得朝廷批准。经费拨下来之后,他又和数千工人、船夫一起日夜劳作,前后费时4个月,才告完工。湖面开阔了,水也变深了,然而工程扫尾时才发现那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十分恼人的老大难问题。
苏东坡站在西湖边充分发挥着诗人的想象。很快,一个绝妙的主意形成了,何不以这一堆废物来建筑一道湖上的长堤呢?
那时,湖滨已建造了许多富户的别墅,因为没有一条通道贯穿湖面,所以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须绕湖走半圈。苏东坡想:如果湖上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直堤,除了供人步行,还可增加湖面的美丽,岂不两全其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那一条西湖苏堤了。它是那样的美,那样的自然天成,垂柳映在一平如镜的湖面上,春天桃红柳绿,就像是西湖本来就有的,是很自然地从湖水中崛起生长出来的!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如果湖面上没有了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彩虹般的拱桥,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呢?
更何况,透过苏堤的背后,还有昔日的苏东坡苏太守整治西湖为人民造福的那一份爱心和德政!
据说,苏堤上原有6座拱桥9个亭子,其中的一个亭子是作为苏东坡的生祠的,那里面拱着他的画像以供人们纪念。不料后来势利小人吕惠卿(王安石信任的参知政事)得势,他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弄到一纸朝廷命令,竟生生将那座纪念亭给拆毁了。苏东坡请辞离杭之后,西湖的苏堤更被指责为“于公于私,两无利益”。
但留在人们心中的那一座丰碑又岂能拆毁得了?我们会永远记得苏东坡,不仅会记得他的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也会记得他的那一段好官生涯。
苏轼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书画家。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苏堤。曾官至礼部尚书,后遭贬至海南,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为官清正廉洁,办实事,敢直言。文、诗、词、书、画俱佳。南宋时追谥“文忠”,有《苏文忠公全集》。
来源:太原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