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廉故事|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之“少年颖慧 才高志远”

古今清廉故事|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之“少年颖慧 才高志远”

发布日期:2022-08-31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505

引言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之“少年颖慧 才高志远”。


少年颖慧 才高志远

明末名将张苍水有诗云:“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诗中提到两位著名人物,即于谦和岳飞。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而于谦,恐怕就不那么广为人知了。其实,正如诗中所说,历史上的于谦是一位可与岳飞齐名的英雄、一位可与包拯、海瑞同垂青史的清官。

于谦从小天资聪慧,才华横溢,被视为神童。7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称曰:“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于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永乐十年(1412年),15岁的于谦考中了秀才,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可是,于谦并不甘心只做一个才华出众的文弱书生,他有着更为远大的志向。

永乐十二年(1414年),于谦在三茅观写下了充满豪气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做官后,他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立下的志向,一生廉洁奉公、正直不阿,用满腔热血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著有《于忠肃集》。

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