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太原丨永祚寺

你好太原丨永祚寺

发布日期:2022-10-17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36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西是中国的古建宝库,永祚寺是这个宝库中“另类”的大成之作。林徽因曾在山西写下这样的记录:“在山西,砖筑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带红黄色,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三晋名刹永祚寺就是罕见的全砖石古建筑。


图片


兴建于明万历年间永祚寺,采用当时的工艺绝活——砖石建筑,整座寺院的建筑材料全由砖石组成,无一梁一柱,一钉一木,是典型的“砖夯无梁”式建筑。

大雄宝殿是永祚寺中现存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长19.35米,进深11.3米,也被称作无梁殿。所谓“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而是用砖石砍磨砌筑的穹窿形建筑。

大雄宝殿,四面磨砖对缝,当心间与两次间各辟一门,两稍间为格子棂窗。其外观全为仿木结构而制,用砖雕出斗拱、椽飞等。正面有青砖磨砍砌筑的檐柱六根,平面呈圆形,半径敞露在外,做嵌入墙状。每根檐柱的下部为青砖精心雕琢的仰覆莲须弥座。檐柱与檐柱之间,用砖砌阑额枋相连,其上为砖砌普板枋,枋上置砖雕斗拱,除柱头科外,每间都有平身科两攒,当心间两朵攒平身科中还夹有一攒斜拱,这些砖仿木制的斗拱均为五踩双翘。


图片


为了弥补砖仿木结构所造成的柱高、檐短、出跳尺度较小等墙面显得呆板的缺陷,能工巧匠们别出心裁,在檐柱的上端,再雕刻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卷草纹,置于阑枋之下,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如同给大殿披上了半截花罩。此外,能工巧匠们还在垂莲柱与枋头的交接处,用砖雕刻出云纹等,大大加强了墙面的装饰性。


图片


无梁式大雄宝殿之上,另建有一座单檐歇山式无梁高阁,原名观音阁。后更名为三圣阁,自大雄宝殿旁侧方丈院内拾级转折而上,便可登达。


图片


三圣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进深9.70米。砖制的檐牙高喙、殿角翘檐,好似大鹏展翅,昂首欲飞,有“无梁飞阁”之美称。殿内当心间顶部砖雕砌有庞大的藻井,结构奇妙,斗拱出跳,层层叠涩而上,构成穹窿顶,犹如华盖宝顶,富丽精致。砖似木制,独具匠心,为无梁式殿阁中的珍品。




图片



永祚寺的大雄宝殿内不用梁架,中间为南北券拱,架在隔墙与山墙之上,由于券艺高超,券弧跨度大,所以殿内显得异常宽敞高大,适合于较大佛像的供奉。两侧山墙的内壁,各凿有券洞,据说原塑有十二独觉,现已不复存在。

正中三个券洞中供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东方药师佛三尊铜、铁质铸像,其中以阿弥陀佛立式全铜像最为精湛,铜塑高3.85米,全身贴金,原在殿内当心间,近来移置于东次间。

阿弥陀佛座下置以六角形平台,仰莲佛座置于平台上,阿弥陀佛挺立仰莲当心,头梳螺髻,身披通肩袈裟,内穿下衣,腰系软带于腹前打结,左手仰于腹前,中指曲弯,右手向下,五指舒展。佛面相方圆,两耳垂肩,眉骨弯曲,眼神下视,凸鼻圆润,口形偏小,下巴处皱纹如月。




图片



永祚寺内的文峰塔和宣文佛塔对峙于塔院中,文峰塔居东南,宣文佛塔居西北,两塔均为砖筑楼阁式,平面为八角形,十三层。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曾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后厌倦官场倾轧、拒不受命于明廷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了文峰塔,并依塔兴建了永明寺。


图片


文峰塔的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屠,但是,与佛的教义和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历代地方志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妙峰建造宣文佛塔的发念和缘由。

多少年来,许多的传言和不少对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说,文峰塔向西北微微倾倒,正是建塔匠师们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势高峻,又是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方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也有人认为是在象征“紫气东来”。

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历经四百载的文峰塔的中心点已向西北倾斜至2.86米,且塔体劈裂缝隙逾百,两侧下沉,高低不匀,情况比较危急,所幸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在听取了文物部门的汇报后,决定对文峰塔施行纠偏、加固,特邀请我国纠偏大师曹时中先生主持这一工程,历时两载,成功地完成了文峰塔的纠偏加固工作。


图片


宣文佛塔是由高僧妙峰大师主持监造的,由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出资佐助,故用其尊号命名为“宣文塔”。又因传说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舍利塔。

宣文佛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最底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椽、枋、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十三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


图片
图片


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宣文佛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雄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翘”,上承撩檐枋、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八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型呈流线型,十分美观。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额枋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

宣文佛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缘东门拾级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登临顶层。宣文佛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置于覆盆仰莲座中。




图片



永祚寺现今共收藏和保存有价值的碑碣刻石260余通。这些碑石中除了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绝大部分是从太原各个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这些碑石中,有明代的石刻珍品、海内知名的《宝贤堂集古法帖》,有清代的《古宝贤堂法帖》,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赤壁怀古”,有清代著名书法家祁隽藻的“子史萃言”石刻,还有记述内容别具一格的“近溪隐君家训”碑等。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家姚奠中先生1997年所撰的“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书丹刻石也置于此。


图片


《宝贤堂集古法帖》,荟萃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余朝代,124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翰。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俱全,是为中国古代书法集萃。至于《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的艺术水平和价值,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傅山曾有过中肯的评论:“汴帖抚勒无丰采,肃帖丰肥浓态侧出,晋帖(即《宝贤堂集古法帖》)圆秀遒媚,出周肃之上,二王钩勒尤为精妙。”可见,《宝贤堂集古法帖》是为历代书法全壁,实为书林之瑰宝。

《古宝贤堂法帖》,俗称“小宝贤堂法帖”或“小宝贤堂刻石”。为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太原知府李清钥选唐褚遂良,宋苏东坡、黄庭坚、朱熹,元赵孟頫,明唐寅、文徵明以及清初傅山、王铎等名家墨宝摹勒上石。并以“宝贤堂”——明朱奇源书斋名,为新法帖之名,取《古宝贤堂法帖》,以区别于《宝贤堂集古法帖》。


图片
图片


《古宝贤堂法帖》镌成后藏于太原府署,清末,与《宝贤堂集古法帖》一同移藏于 “晋阳书院”。先后收存于“山西省督军府”“傅公祠”。后又随之迁入永祚寺“碑廊”。今存36块,佚散14块。

永祚寺碑廊里,镶嵌有宋代大文豪,一代书法家苏东坡的墨迹“赤壁怀古”刻石。这套刻石共三块,是苏轼原迹的摹勒本,也是永祚寺“碑廊”众刻石中引以为重的佼佼者。

“近溪隐君”,地方志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从此碑的碑文落款和《阳曲县志》中可以得知,“近溪隐君”姓吕,名坤,字忠简,明万历年间曾任山西提刑按察使,是当时山西省最高的执法官员。

 “家训”碑,以其碑文内容,备受世人喜爱。其通篇教诲晚辈做人处事。字里行间中流溢着我国古人做人做事的标准,表现了我国古代“训有方”的传统教化,至今读来尚有不少可取之处。从这短短的282个字中,可以看到华夏仁人淳朴、诚厚、笃实和助人为乐的优良传承。


图片


1997年在双塔寺建寺400年之际,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为纪念其落成撰写了《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

在《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一文中,姚奠中先生不仅书作字体恢宏大气,其文内容也言辞优美、感情真挚,文章语言概括准确,自然流畅,自远而近,由大

及小,将永祚寺的位置、建立时间、寺庙的建筑以及寺中的百年牡丹、院内碑碣做了精准的描述和介绍,字里行间透露着姚先生对永祚寺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2010年此文被刻于石上置于永祚寺,为永祚寺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景点。


图片




图片



唯有牡丹真国色。永祚寺现有各色各类品种牡丹6000余株,每至春日,新枝萌发,群葩怒放,满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红、粉、黄、橙、青、白、紫、绿、墨,九色齐全。


图片


每年四五月间,人们总是蜂拥而至,观赏这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牡丹“紫霞仙”,虽老干虬枝,却仍然苍劲旺盛。每年花期来临,7株“紫霞仙”率先绽放,最大的花朵直径约20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寺院牡丹。

在古刹内赏牡丹,仰观双塔巍峨,俯察满园春色。


图片




图片



1985年4月15日,太原市在全国首开先河,设计并正式使用了新中国第一枚市徽。

太原双塔,全国熟知,以它为主体,加入太原简称“并”字的元素,体现了太原的悠久历史。图案中的“火”,代表能源,因为太原当时的定位是能源重化工中心城市。而火焰向上,有如初升的太阳,象征着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下部黑底色,象征太原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


图片


1997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及地方徽,全国各城市(除香港、澳门外)相继废除地方旗及地方徽,太原市徽也成为历史。

然而,这枚有着双塔主图案的市徽,尽管只使用了12年时间,在太原人心中,双塔的形象就此成为龙城太原的标志和象征。

作者丨薛文瑜
编辑丨董雯

图片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