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拨烂子——山西人民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美味主食

饮食文化 | 拨烂子——山西人民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美味主食

发布日期:2022-12-06 来源: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1404


山西地区,人们特别善于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制作出花样繁多的食物,拨烂子就是其中之一。


拨烂子又称“不烂子”,有的地方也叫做“谷垒”或者是“苦累”,是山西传统主食之一。根据“苦累”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本是一道忆苦的饭菜,登不上大雅之堂。


旧社会,穷苦人家缺粮少菜,整天吃不饱肚子,只能采摘一些野菜、榆钱、槐花和红薯叶子等东西充饥。勤劳聪慧的人们将其清洗后放入盆内,一边撒上玉米面或白面,一边搅拌,将野菜上裹一层薄薄的面粉,等到搅匀后加入少许清水扑上少量面粉继续搅拌,反复进行多次,直到面粉充分粘在野菜上,盆底无干粉为止。最后上锅大火蒸熟,出锅后放入简单的作料搅拌,即可得到供全家人饱餐一顿的拨烂子。在过去衣食匮乏的年代,这确实是一道较为精致的美餐。


榆钱拨烂子


据说,除了受苦的老百姓吃它,落难的慈禧太后也尝过它的滋味。光绪二十六年,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美其名曰“西狩”。


同年十一月初六,慈禧太后一行人走到山西灵石县,一天赶路下来早已饥饿难耐,地方官就为其特地准备了精心制作的拨烂子。据史书记载,慈溪太后品尝后,顿感味道独特,胃口大开,临行时还特意叮嘱身边太监将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等到返京后还专门命人为她制作拨烂子。


土豆拨烂子

地方上关于拨烂子的故事不少,它也确实与山西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有限,但凡能吃的东西都被人们制作成了可口美食。在许多老一辈人记忆里,或许都依然记得小时候挖野菜的往事,而在山西大部分地方,土豆才是制作拨烂子的主要食材。


山西盛产土豆,人们将土豆擦成榆钱大小,拌上白面和各种杂粮面,这样制作的拨烂子别有一番风味。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