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田间跑地头 调解矛盾有一套

走田间跑地头 调解矛盾有一套

发布日期:2023-10-26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1078

  凌晨一点,清徐县清源镇大北村村委会还亮着一盏灯。门半敞着,一屋子人围坐在桌前,像在唠家常,略显疲态,但不见愁容。推门进去,他们面前摆着调解协议书,正挨个在赡养老人保证书上签字。

  “百善孝为先,白纸黑字立在这儿了!”从正午到午夜,一起赡养纠纷得以化解。看着一家人尽释前嫌,大北村人民调解员陈实文心里踏实了。

  61岁的陈实文走田间、跑地头,做了11年乡镇调解员,近日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亲兄弟反目

  “你家私吞老人的钱,凭啥指望我家养老!”“啥叫私吞!说不清楚这事儿没完!”今年6月,村里一户人家的3个亲兄弟因赡养老人纠纷,闹到了村委会调解室。一碰面,三兄弟互不认识似的,一言不发。与他们的“冷静”相比,烈日当空,妯娌们情绪激动,打嘴仗不过瘾,索性动手撕扯起来。

  “气也撒了,该说正事儿了!”陈实文见状,赶紧上前把妯娌拉开,兄弟们低头不言语,女人们也“熄了火”。原来,村里这名83岁的老大妈有5个儿子,二儿子早年过继出去,三儿子身有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来一直与母亲生活,来者是老大、老四和老五。考虑到三儿子离不开人照顾,老人曾明确表态,百年后把房子留给老三。

  关于房子,兄弟们异议不大,矛盾归根结底,在于老人的10万元积蓄。老四和老五两家认为,老大“私吞”了这笔钱,却敢做不敢当,便不再顾及兄弟情,甚至迁怒于老母亲,一大家人反目成仇,互不来往。

  写下保证书

  “几个大男人,对老妈都不管不问,你们面子上挂得住?”平息了三家的火气,陈实文不留情面,普法明理,“不养老人,哪也没有这个理儿。”

  给事情划清底线后,再开始讲情。“老人生养不容易,都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呐!”“你们也有子女,能这样做榜样吗?”陈实文说着,把自己的椅子往前挪了又挪,句句言由衷发。紧接着,他掰着指头算起了账,“说到钱和房子,全给你们当中的某一家,能保证这辈子照顾好母亲和老三吗?”落座时能隔多远就隔多远的三兄弟此时眼神交流,你看我、我看你,都摇了摇头。

  “俗话说,情同手足,有再深的矛盾,也是血浓于水……”随着陈实文苦口婆心的开导,天色暗了下来。当晚七八点,三兄弟叫停调解,想回去吃口饭,却被陈实文果断拒绝。“咱们也饿这一个晚上,尝尝老人吃不上饭的滋味……”他的建议意味深长。

  由一开始的指责、抱怨到渐渐地心平气和,最后在陈实文的调解下,亲情占据了上风。三兄弟逐渐认识到,财产的重要性远不能与亲情相比,心中的疙瘩也慢慢解开了。最后,三兄弟写下保证书,“排班”轮流照顾母亲,并各自承担母亲的日常开销,同时达成协议,将老人的10万元积蓄分为两部分,其中1万元连同每月退休金划入“非必要不动用”的“专卡”,其余9万元交由老大,主要承担对老三的供养。

  走出村委会调解室,已是月明星稀。

  善用“土办法”

  赡养纠纷、邻里矛盾、家长里短……村民间的矛盾,看似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若得不到及时化解,很可能造成家庭不睦、邻里不和,甚至演变成几代人的积怨。“该讲理就讲理,该退让就退让”,陈实文说,要把话说在村民心坎上,大家才愿意听、听得明白。

  在马峪乡寺家坪村,住在山地的刘大妈和王大妈是“楼上楼下”的“梯田人家”,刘大妈家的院子就是王大妈家的屋顶。“楼上”浇菜忘关水管,“楼下”渗水遭殃,因此闹起了矛盾。陈实文上门做工作,先听上家倒苦水,再听下家说原委。“让她给我全刨开修好!”听出来王大妈说的是气话,陈实文笑着打断:“本来你占理,这可就说不过去了。”王大妈顺着“台阶”下,说出了真实想法,“她脾气古怪,说话难听。”

  这下,事儿就好办了。陈实文给王大妈出了个实打实的主意,在后墙适当位置挖一道引流槽,再说服刘大妈服软表了态,二人握手言和。

  “老陈理说得清、账算得准、心摆得正,心服口服!”这是村民们对陈实文的评价。“既能快刀斩乱麻,也要会慢工出细活,土言土语解疙瘩、法言法语说问题……”化解乡村矛盾纠纷,老陈确实有一套。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