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人离了馍没法活。
这话初听是有点夸张,但等你了解了馍在晋南人生活中的位置,你就知道这话说得一点不出格。“出门三件宝,馍馍、草帽和棉袄”“不吃馍馍不叫饭”“馍馍像锅盖”……晋南人“顿顿不离馍,事事不离馍”。
有外地人初到晋南不知馍为何物,其实就是馒头。关于馒头的起源,据传是诸葛亮渡泸水时,用馒头替代人头做祭祀而来。
晋南人认为“馍”乃方言,可能是在纪念一位女子。黄帝娶了位名叫嫫母的河汾之女。相传嫫母发明了石磨(因嫫母发明而称磨)后,人们磨麦粒成面,蒸熟而食,将所蒸面食沿袭“嫫”音而称之为“馍”,至今,在山西境内,馒头几乎都叫馍。
馍,在晋南人生活中不仅能果腹,还承载着礼俗传统。“顿顿不离馍”是晋南人的生活,“事事不离馍”是晋南人的礼俗。
“馍馍像锅盖”中的馍就与生活中顿顿吃的馍不同,这馍是指“花馍”或“礼馍”,唯在时令节日、祭礼或走亲戚时才蒸,个头大,形状独特,根据礼俗不同而变化各异。大年夜要吃枣山馍、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元宵节要蒸馄饨馍;五月端午蒸老虎馍;六月六做莲花馍;八月中秋蒸月饼馍。不同节日的花馍各有说法。
人生从幼童到老翁,岁岁生日蒸的花馍也有不同的意义。婴儿满月要蒸鼓鼓馍、枣长花馍;周岁娃娃要吃鱼馍;孩童12岁时要蒸项圈馍;青年人结婚时蒸花糕馍,一个花糕往往重达十多公斤;老人们过寿时蒸桃馍;当老人离世时,要蒸包馍……晋南人一生离不了馍。
晋南的馍,不仅是礼俗,还是艺术。
山西一些地方的花馍和面塑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具代表性的闻喜花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时曾惊艳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