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小山庄,是我家族根脉所系之地。遗憾的是,我从未见过奶奶,可关于她的故事,却如潺潺山间清泉,缓缓流入我的心田。
小时候,夏夜乘凉之际,爸爸常讲奶奶的事。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暖,那些故事深深刻在我记忆里。后来,村里长辈也讲,编村志时,村民又分享了许多奶奶助人的故事,让奶奶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清晰。
祖上有乐善好施的传统。往昔灾荒之年,祖辈会开仓舍饭,支起大锅煮粥赈济饥民。奶奶自幼深受这种家风熏陶,更是将这份善良发扬到极致。
奶奶尤爱诵读《名贤集》。农闲之时,她常坐在老槐树下,口中念念有词,不仅自己沉浸其中,还将书中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家人。她常言,人不可无知识,道理皆从知识中来。在生活里,奶奶律己甚严,待人却宽厚。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真谛,告诫家人莫揭人短、勿自吹嘘,务必与人为善、以礼相待,铭记有恩当报、有怨宜解,遇事需有忍耐之心。这些话语经父亲传给我,在我心里扎了根。
“家和万事兴”是奶奶的口头禅。家人要和睦、相互扶持。在她操持下,家里气氛和谐,为行善提供了后盾。
灾荒时,奶奶天不亮就起来煮粥,亲手把热饭递给饥民,说人在难处帮一把,多做一点,他们就能少饿一顿。在奶奶的带动下,全家都投入到这善举之中,舍饭点成了饥民们温暖的港湾。
后来,灾情愈发严重,家中存粮告罄,整个村子都陷入绝境。关键时刻,奶奶毅然抵押了房子,换来粮食,带着家人分发给村民,还组织大家一同想办法共渡难关。那段艰难岁月里,奶奶成了全村人的主心骨。
在培养家人品德方面,奶奶同样极为用心。她常讲一个孝老敬亲的故事,借孝子将第一炉烧饼先奉给老母亲之事,谆谆教导家人,尽孝行善乃是做人的根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为了启发家人求知向学,奶奶还常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大家。《孟母断机》《岳母刺字》《孔融让梨》这些故事,传递出坚持、爱国和礼让的精神;有关薛仁贵的谜语,让我们体会到知识带来的乐趣;《金镯玉环记》里雷文秀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其才华,更让我们明白,品德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奶奶的悉心教育与深远影响下,父亲成为了著名画家。如今已95岁高龄的他仍时常向我们讲述这些过往,言语间满是对奶奶的怀念与敬重。父亲用手中画笔描绘世间美好,更以奶奶传承的善德为墨,在生活中书写着家族的精神篇章,激励着我们将善德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