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关爱馨宝 快乐融合 共同成长”为主题的融合活动在山西爱馨融合教育中心拉开帷幕。20组普通孩子与孤独症儿童牵手相聚,为“星星的孩子”搭建起融入社会的桥梁。
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康复后回归普幼普校的孩子们。7岁的小豆站在自己的美术作品前,声音虽稚嫩却清晰而坚定:“这是我和小雨合作的画,蓝色是天空,黄色是太阳。”谁能想到,这个表达流畅的女孩,初到康复中心时连“妈妈”两个字都难以完整说出。“她刚来时,语言表达和理解只停留在单字阶段。”康复老师回忆道。通过一对一语言训练、情景模拟对话,小豆用了两年时间,从模仿发音到短句表达,如今已能自信地向嘉宾介绍自己的作品,赢得大家的掌声。
10岁的小年正专注地与30多个孩子共同创作一幅长卷画。这个曾因患严重孤独症几乎不与人交流的男孩,此刻正用蜡笔认真涂抹着绿色的草地。“以前他害怕人多的环境,一紧张就会拍打自己。”小年妈妈擦拭着眼泪说。活动中,他不仅全程安静参与,还主动接过同伴递来的颜料,这让父母激动不已。教育中心通过社交故事干预、渐进式环境暴露训练,帮助小年从抵触人群到能在集体中保持情绪稳定,这背后经历了数百次的耐心引导与重复练习。
在特别设置的“成长分享环节”中,康复后返校的孩子们用视频分享着校园生活:“我交到了新朋友”“今天老师夸我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却是孤独症家庭梦寐以求的场景。现场一位普通孩子家长感慨:“原来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在融合活动的高光背后,是教育中心教职员工日复一日的专业坚守。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本专属的“成长密码本”,记录着从评估到干预的个性化方案。
4岁的小航曾是个被声音“困住”的孩子:喜欢敲打物体制造声响,却对音乐和喇叭声极度恐惧。康复团队没有压制他的本能,而是化身“声音翻译官”——用3个月时间,从模仿他的“嗯嗯啊啊”开始,将无意义的声音转化为“妈妈”“要”等单词;用小鼓、木琴等乐器替代桌子墙壁,引导他用节奏表达情绪;从轻柔的雨声开始,逐步让他适应多样化的声音环境。如今,小航不仅能说出20多个词语,听到生日歌时还会跟着节奏摇摆。“我们不是要消除他对声音的敏感,而是帮他找到与声音和谐相处的方式。”康复老师展示着小航的训练记录,上面详细标注着每次训练的时长、工具和进步节点。
5岁的小华曾让父母陷入绝望——能听懂指令却完全不开口。康复团队采用“全沟通介入法”:从他最爱的汽车、画画入手,用实物卡片+口型示范+触觉辅助引导仿说。“我们每天重复‘车车’这个词上百次,直到有天他突然指着窗外说出‘车’。”康复老师回忆道。同时,小华的家庭干预计划同步推进:妈妈学会用游戏化方式引导表达,比如搭积木时问“要红色,还是蓝色?”鼓励小华用卡片或简单词汇回应。经过一年训练,小华从单字到短句,如今已能说出“妈妈我要画画。”虽然语言逻辑性仍需提升,但主动表达的进步让家庭重燃希望。
教育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不追求‘治愈’标签,而是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从融合活动的笑脸,到康复训练的汗水,再到家校的携手努力,这场关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叙事,折射出社会对‘差异’的包容进步。”下一步,教育中心将继续探索个性化康复路径,让更多“星星的孩子”在理解与关爱中,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