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门外》(油画)李夜冰绘
画家李夜冰是我父亲,1931年出生的他,在1955年创作油画写生作品《水西门外》时,正值24岁的青春年华。
那个年代,苏联文化如浪潮般涌入中国艺术界,父亲怀着对油画艺术的赤诚之心,远赴北京求学,于苏联写实主义绘画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为了深入研习,他甚至耗尽数月工资,买下苏联印刷的中文版《列宾画集》——这本画册在当时堪称天价,却成了他案头最珍贵的艺术导师。
在北京学习的岁月里,父亲尤其痴迷于苏联画家以油画刀创作的技法。他惊叹刀面刮擦、抹压、堆砌时迸发的创造力:粗犷的刀痕在画布上编织出富有呼吸感的肌理,色彩与光影在凹凸之间流转出立体的生命。这份震撼深深烙印在他的艺术基因里,为后来的创作埋下革新的种子。
回到太原后,父亲将对油画刀技法的钻研倾注于《水西门外》的创作。他执刀作画,让颜料在画布上堆叠、刮擦,每一道刀痕都迸发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画面中,高大树木枝叶繁茂,深浅不一的绿色通过刀刻般的笔触层层铺展,仿佛能触摸到叶片脉络与光影跃动;树下田野以厚重颜料堆砌出蓬勃生机,泛黄土地与翠绿植被在刀痕起伏间交织自然韵律。小路蜿蜒延伸向远方,藏着岁月故事,田间劳作的人物虽寥寥数笔,却为田园图景注入鲜活生活气息。他以油画刀为媒介,不仅定格水西门外树木葱茏、田野广袤的质朴风光,更将苏联油画写实技法与本土田园的诗意氛围巧妙融合,在画布上谱写一曲关于自然与艺术的赞歌。
如今,水西门外的田园风光早已被时代更迭的浪潮淹没,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与碧波荡漾的汾河景区。然而,《水西门外》中凝固的时光却愈发珍贵,它不仅是父亲青年时代艺术觉醒的见证,更是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理想的缩影。那些斑驳的刀痕里,藏着一位青年画家对艺术的虔诚,藏着一座城市永不褪色的记忆。
岁月流转,父亲已95岁高龄,他仍会时常在午后的光影里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本作品集。《水西门外》这幅画作,也如水西门外曾经的风光一样,终将在时光的长河里,继续诉说着艺术与城市记忆交织的永恒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