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依旧为王

内容依旧为王

发布日期:2025-05-08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1020

  出版活动影响阅读实践,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决定阅读内容与阅读筛选。印刷术发明之前,尚无出版物的概念,手抄本式阅读,为仅限于上流阶层的私人文化活动,“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印刷乃传统出版活动的基础环节,印刷术的出现,使大众得以参与其中,阅读从私人行为,接榫公共场域,社会化阅读遂成可为。

  储存信息之外,书籍尚有媒介传播功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认为:“印刷术这种人的延伸,产生了民族主义,印刷物能够大批量生产与扩散,其同一性和可重复性,易于形成整齐划一的心理和社会影响的性质,逐渐实现同质化。”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甚至认为:“印刷语言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使人们有了统一的交流领域。”然智能化语境下的媒介,不再只是对人的延伸或截止,更多体现在生成式特征。斯图亚特·霍尔《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体研究中被压抑者的重返》提出,媒介作为一种表意工具,其表意过程,用以构建意义,并向阅听者展示关于世界的画面。因此,媒介所采用的表意方式,将直接塑造所呈现的世界图景。

  出版形态由硬质而软质而虚拟,出版符号由图像而象形而文字,出版呈现由书写而印刷而多元,气象万千,不羁不拘,时刻处于交叉迭变中。王国维1907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指出:“三代之钟鼎,秦汉之摹印,汉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书籍等,其美之大部,实存于第二形式。”第一则为“内容”。新的出版形式呈现后,并未直接取代传统书籍,而是共存一段时日。

  知识生产与传播呈现,相伴而生,前者多以内容维持稳定,后者则以技术维持自身的存在。欲望是人类迁徙进化、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撇开人类无法理解技术,绕过技术也无法理解人类,新媒体环境下,读者每每有喜新厌旧的媒介使用偏好。较之纸质本,电脑阅读、手机阅读、阅读器阅读,可互动,可沟通,且同样具有视景融合的仪式感、沉浸感。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如何阅读,远没有阅读什么重要。内容佳,制作精,售价廉,依旧是不变的排序。

  至于内容生产,人工智能的介入,学科壁垒为之突破。一事出现,从来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不以此谋生者无所谓,对于以此为业的先锋思考者,受到冲击在所难免,但内容为王的法则不会变。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