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辰(右二)为残疾人登记诉求
5月17日一早,在建机巷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杨雨辰抱着厚厚的档案穿梭于楼栋之间,记录着辖区残疾人的诉求,她是该社区48名残疾人心中的“贴心管家”。自从事助残工作以来,杨雨辰以“需求精准化、服务精细化”为目标,在生活关怀、医疗健康、权益保障等方面织密助残服务网,用实际行动让“残健共融”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
1 搭建供需“连心桥”
“残疾人的需求藏在细节里,只有走到他们身边,才能真正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这是杨雨辰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3月,她牵头组建了由网格员李嘉祯、社区医生、志愿者组成的助残摸排小组,以网格为单位,对辖区残疾人展开“拉网式”走访。
为了不遗漏一户特殊群体,她特意制作“重点关怀清单”,将高龄、独居、重度残疾、精神障碍等行动不便的16名残疾人列为优先走访对象。每天早上8时,她都会带着笔记本准时出门,敲开一扇扇房门。在独居残疾老人王大爷家,她仔细记录老人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在肢体残疾的李大姐家,她蹲在地上查看轮椅坡道是否有安全隐患;在精神障碍患者陈大哥家,她耐心倾听家属关于康复治疗的困惑。
“刚开始走访时,不少残疾人家庭有顾虑,不愿意多交流。”杨雨辰说。为了打开大家的心结,她每次上门都会带上一份“暖心礼包”——或是一本惠残政策手册,或是一张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便民卡片。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带着社区医生一起去。三个月里,她累计走访92户,记录了8本“残疾人需求台账”,小到“需要一副防滑手套”,大到“希望申请居家托养服务”,都被她分门别类整理成册。
2 传递社区“微温暖”
“政策再好,要是落不到实处,就等于一纸空文。”杨雨辰深知,残疾人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有限,必须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针对部分残疾人及家属对惠残政策不熟悉的问题,她推出“政策服务双上门”模式:一方面,联合社区法律顾问开展“面对面”政策解读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残疾证办理、无障碍改造、就业扶持等政策;另一方面,针对行动不便的家庭,提供“代跑腿”服务。
78岁的徐大爷因患帕金森病常年坐轮椅,儿子也是残疾人,老伴年事已高,一直没办理残疾证。杨雨辰得知后,连续3天上门协助整理病历、身份证复印件,帮着填写申请表,又往返街道残联3次跟进审核进度。当她把崭新的残疾证送到徐大爷手中时,老人的老伴红了眼眶:“姑娘,你比亲闺女还贴心!”如今,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已为11名残疾人全程代办证件,实现办证“零跑腿”。
除了政策服务,杨雨辰更注重生活层面的精准帮扶。每逢节假日,她都会提前一个月联系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组建“爱心帮帮团”。2024年冬至,她和网格员李嘉祯带着志愿者分别来到重度残疾人家庭,和他们一起包饺子:聋哑人郎叔叔用手语比画着“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她用纸笔写下“以后我们常聚”;肢体残疾的徐大叔行动不便,她就蹲在床边,一勺一勺喂他吃热乎饺子。“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我才真正明白‘社区大家庭’的意义。”她说。
3 助残路上守初心
“杨委员,我家下水道堵了,能帮忙联系疏通吗?”“辰辰,我想找份手工活,你给参谋参谋?”在建机巷社区,残疾人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杨雨辰。翻开她的手机通讯录,有“张姐”“李叔”“王大哥”等20多个备注,均为辖区的残疾人。“他们把我当家人,我就得把他们的事当自家事。”她说。
今年4月,在社区的支持下,杨雨辰建立“残疾人微心愿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需求;组建由退休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助残志愿服务队”;试点“残健互助积分制”,鼓励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赚取积分,兑换服务或物品。
“扶残助残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靠近。”杨雨辰说,她始终记得自己入职时许下的承诺——“要诚心、耐心、贴心,必尽职、尽责、尽力”。
从精准摸排到多元服务,从政策落地到情感联结,杨雨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在她看来,助残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