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华开光镂空罐

珐华开光镂空罐

发布日期:2025-06-06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689

  珐华器又称为珐花器,被誉为“山西三宝”之一。太原市博物馆馆藏一件珍贵的明代珐华器:珐华开光镂空罐,见证着山西源远流长的珐华制瓷史和明代高超的制瓷技艺。

  珐华开光镂空罐高30.2厘米,口径17.6厘米,腹径35厘米,足径25厘米,重11700克。形制特点为:罐直口,丰肩,鼓腹,平底。陶胎,通体珐华装饰,腹部双层,内层无釉彩,外层镂空并施釉彩。肩部为如意云头纹,腹部饰六组海棠式开光花卉纹,足部仰莲纹,底素胎无釉。装饰图案复杂,极具立体感,色彩深厚浓艳。为明代珐华器之杰作。

  珐华这种工艺系用贴花、堆塑、镂空等手法进行装饰后,经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器。珐华釉使用牙硝作为熔剂,施釉方法是在网胎表面采用立粉技术,勾勒出凸线或堆贴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所需彩料填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这种工艺创烧于元,盛行于明,清逐渐衰退。主要产于山西晋南地区,以运城和晋城地区最为有名。从元末至明代,北方陶胎珐华彩最早就在运城蒲州一带烧造,最初的珐华器多为宗教用器,其彩以蓝紫色著名,纹饰以璎珞纹为主,象征高贵与圣洁。后逐步由庙堂走入民间,多为华贵的观赏器物,其釉彩以黄、绿、蓝、紫为主要色釉,底色多为孔雀绿和孔雀蓝,极少以黑色为底色。是当时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器皿。

  明代晚期以后,江西景德镇也开始仿制珐华器,但使用的是瓷胎而非陶胎,并结合了景泰蓝工艺,烧出工艺更精湛、颜色更鲜艳的沥粉填彩瓷胎珐华器,使得珐华器发展达到顶峰。由于工艺复杂且制作成本高昂,清中期以后珐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