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居太原小西街考

傅山居太原小西街考

发布日期:2025-06-25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946

  傅山一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生活在朝代鼎革的转型期。明崇祯十七年(1644)太原沦陷后,他出家为道士,居无定所,除在太原的松庄、土堂、西村与崛山围山居住外,还先后游历于寿阳、平定、盂县、汾阳、祁县、平遥、介休乃至省外,足迹半天下。晋祠,是傅山一生中经常过往的地方,留下了诸多墨宝文痕,如大五寸行书“晋源之柏第一章”石刻、文昌宫西小洞右壁大五分楷书“阴骘文”石刻、茶烟洞中南壁大石上大如粟升的“云陶”石刻、吕祖阁“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行草书神龛联,以及与晋祠及太原县人物交往的诗文,等等。如此多的文踪,是否说明,傅山曾居住在太原县及晋祠附近呢?

  诸多文献史料佐证,傅山在太原县城确有一处别业,就在城内小西街,即现晋源区凤城西街附近。

  第一,从《霜红龛集》中傅山有关程示周的诗文中得见,清顺治初年,傅山子侄傅眉与傅仁曾寓居太原县,受教于程示周。

  傅山曾有《寄示周程先生》札:“令侄来,得近况,甚善。兼闻两郎能读书写字,是足怡示周于流离之后耳。晋祠乔木云湍,时一流览,可歌可泣。章句训诂之余,当勤杖履耶……儿辈过晋水,渥沾德教,此固先生遇子弟之常,然吾兄所处何等寥落,数数经故人往来乎!”也有五律《程仲示周读书寓中竹三十个》《晋源逢示周》与七绝《程生二首》《代奿奿赠程生二首》。从这些诗文中得见,傅山与程示周为“道义友”。清顺治初年,傅山游历于汾州、平定间,子侄则受教于程示周,寓居太原县。

  第二,从傅山《致魏一鳌十八札》第四札与第五札中得见,清顺治六年(1649),傅眉当往平定完婚,但因为太原县城戒严,傅眉、傅仁兄弟无法出城,于是傅山写信求助于布政司经历、好友魏一鳌。

  切事奉讠累 :老亲拟有平定孙妇之娶,而适丁郊垒闭之,太原县城戒严不能出,谓翁台可代山谋而引手也。专劳黄玉兄躬叩请教。机非在我,倘妙有筹略,求与黄玉面议之。缕缕不尽,并在黄玉口致。山但有手额,不宣,连翁先生大护法。道弟山稽首。慎!

  黄玉兄还,道勤恳,极感,极感。拟复造司请前命,太原县村力侵星至传,老亲亦获清之县令出东村矣。前命可已之。然不匮之雅,真真铭之心髓矣。非复常言。稍宁,图晤未央,专遣力奉闻。黄兄属笔。道弟山稽首。慎!

  傅山写此二札的时间,据清《太原县志》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冬姜瓖反,云中大乱。六年(1649)三月,伪抚姜建勋既败于忻州,复入西山。从静乐、交城间小路趋攻汾州下之。乃引兵而北至太原,营于晋祠,夜半来攻县城……贼败退保晋祠堡,我师围之五日……”可见当在清顺治六年(1649)三月后,此间傅眉、傅仁兄弟所居,在太原县城无疑。

  第三,傅山《致魏一鳌十八札》第九札至十七札,均涉及朱四死亡事:

  无端怪事奉闻:昨州友过村侨小集,孺子之婿朱四适来贪嬉。邻居有秋千,朱四见而戏之,下即死于架下。山所侨实为尔桢杨长兄之庄。庄乡约与桢兄不善,恐从兹生葛藤。若事到台下总捕衙门,求即为多人主张一批之。事虽无他,而乡约既欲修却,朱四之兄则无赖凶顽之人也。万一有言,凡道府县衙门统渎门下鼎容力持之……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在清顺治九年(1652)前后,具体地点在杨尔桢村宅,即太原县城晋祠周边。乾隆《太原府志》卷四十三《寓贤》记载:“杨尔桢,黄州人。侨居晋祠,两弟被贼执,尔桢请代弟缚,贼义而释之。”杨尔桢乃傅山同道好友,二人曾游走太原府城拜访名士,傅山也曾为杨父作《明观察杨公藚田先生传》。在“朱衣道人案”傅山下狱间,杨尔桢曾不止一次前往探视。

  信札中所涉及的孺子与朱四,孺子为傅山内侄张仲(字孺子),朱四为张仲之婿。从傅山通过魏一鳌处置这一意外死人事件的时间地点上分析,傅山也参加了杨尔桢村宅小集,其时当居于晋祠周边或即太原县城。

  第四,屈大均太原访傅山间,有诗《过太原傅丈青渚宅赋赠》:“唐氏遗民在,忧思正未央。故人期饮食,良士戒衣裳。苓采今无地,桐封旧有乡。叔虞祠下柏,与尔共风霜。下马晋王宫,山河感慨中。无成空老大,不死即英雄。汾水城堪灌,并门骑易通。思深当岁暮,且咏有唐风。”从屈大均诗中分析,其所过之宅当在晋祠周边或即太原县城。

  此外,傅山与郑伯阳交往频繁,收段叔玉为徒,郑伯阳为赤桥村人,段叔玉家居太原县东街,或许也可以作为傅山在太原县城有别业的一种旁证。

  清《太原县志》的相关记述也印证了上述推断,“傅山,字青主,其先忻州人,寓阳曲久,因隶籍焉。诸子百家靡不淹贯,诗歌古文词及字学尤其所长。甲申后弃诸生,自称石道人,尝寓太原今城内小西街。尚有别业,人称为傅家大门云。”

  如此,也便容易理解傅山在晋祠的行踪,乃至留下的诸多墨宝、诗文与佳话。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