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高温多雨,是细菌性、有毒植物性、真菌性食源性疾病易发季节。7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提醒公众,近期在日常生活和外出旅游时,要小心“病从口入”,谨防食源性疾病。
夏季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这是因为高温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理想环境,加速了食品腐败过程。特别是肉蛋及其制品、水产品、凉拌菜、未彻底加热的剩余米面制品等,储藏不当极易变质腐败。因此,疾控部门建议公众在购买食物时,一定选择信誉好、信得过的商家;外出就餐也要选择证照齐全的餐饮服务单位。同时要注意适量购买,尽量现买现吃。在家做饭也要选择新鲜食材,处理食材时注意卫生,生熟分开,肉类、禽类要彻底煮熟。适量加工,减少剩饭。剩饭菜要尽快加盖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夏季植物生长旺盛,有些野菜和有毒植物外形极为相似,不慎误食,可能引起中毒,危及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普通公众要加强对野菜的辨别,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野菜,不要采食不认识的品种,同时也要避开在污染区域采摘。
夏季也是四季豆、芸豆、刀豆、豆角等菜豆大量上市的季节,未煮熟的菜豆中含有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性。食用未煮熟的菜豆,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因此,菜豆一定要彻底烧熟煮透,不要只追求“脆嫩”口感。
我省分布有肉褐鳞环柄菇等毒性较强的蘑菇,7月至9月是其生长旺盛期。因为野生菌种类繁多,是否有毒辨别不易,疾控部门建议公众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菌。
如果发生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就医时保存好可疑食物,以便检验。如果多人因进食同一种食物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餐后出现食源性疾病,有关部门可能会介入调查,公众需配合调查,以便尽早明确致病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