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壁画尽显北齐风华

一幅壁画尽显北齐风华

发布日期:2025-07-04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613

娄叡墓壁画《鞍马游骑图》局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藏)

北齐娄叡墓壁画,于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改写中国美术史”的杰作。

娄叡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西南1公里处,于1979年4月被发现,之后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发掘,1981年1月发掘结束。壁画的主人娄叡出身鲜卑望族,作为北齐外戚,其家世显赫非凡。祖上三代官至北魏高位。

娄叡墓为夫妻合葬墓,千余年间虽屡遭盗掘,但出土文物依然数量可观,现存随葬器物多达870余件/组,种类涵盖陶俑、瓷器、装饰品等,其中尤以彩绘壁画最为著名。

娄叡墓壁画保存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它们分布于墓道两壁、甬道和墓室中。其中,墓道两壁绘有《出行图》与《回归图》,展开全长70余米,分为上下两层。甬道为《军乐仪仗图》,绘有两两相对的仪仗队员。而墓室则绘有墓主夫妇在内廷生活的奢华场景。此外,墓室顶部还绘有《獬豸图》《雷公图》《四神图》等具有神话色彩的瑰丽壁画。

娄叡墓甬道西壁共绘10幅以“出行”为主题的壁画,其中《鞍马游骑图》位于中壁,这幅壁画长3.25米、宽1.64米,鲜活勾勒出墓主人鲜衣怒马的出行仪仗盛景。《鞍马游骑图》由三幅画面构成:首幅为《导引图》,以两骑士驾驭两马的组合,形成先导队列。中间主画面气势恢宏,绘有六男两女及九匹马,其中三匹马作为视觉中心突出呈现,其余六匹采用传统绘画中“遮挡法”处理,通过马匹间的前后交错,巧妙营造出空间纵深感与出行队伍的庞大阵容。末幅同样以两骑士、两马收尾,与首幅呼应,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出行仪仗场景。这种布局既符合古代贵族出行礼仪规制,也展现出北朝壁画高超的构图技巧与艺术表现力。

在《鞍马游骑图》中,墓主夫妇居于画面中心。男主人头戴鲜卑山形垂裙帽,身着右衽窄袖朱衣,搭配灰绿色窄口袴,腰系蹀躞带,脚蹬黑色软靴,踩马镫。女主人侧身而坐,头戴黑色笼冠,身穿白色圆领窄袖缺胯袍。墓主夫妇身后的男女侍从身着与主人同款服饰,仅以颜色不同加以区分。画面中骑士们穿着具有鲜卑特色的服饰,这种服饰既展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也彰显出其独特的服饰审美与民族风格,为后人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留存了珍贵的资料。

《鞍马游骑图》中,骑士手持的兵器名为“殳”。作为“棍”的雏形,殳位列古代“五兵”之一,古文字写作“杸”。殳以竹木为材,无刃,形似长杖,长约一丈二尺,适用于车骑作战,可击打敌方骑兵、步兵的头盔等要害部位。这幅壁画中的殳,不仅是当时军事装备的直观写照,也为研究北朝绘画技法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鞍马游骑图》中,一匹仅配有马镫、无人骑乘的空鞍马赫然出现在女主人身前。出行场景中为何会描绘这样一匹空鞍马?娄叡墓《鞍马游骑图》中的空鞍马,不仅还原了古代贵族出行配备备用马匹的真实场景,而且还彰显了墓主人的排场与权势。娄叡墓壁画展现了出行—回归—进入死亡—再出行—再回归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空鞍马暗合壁画中生死轮回的叙事逻辑,隐喻生命旅程的过渡状态,意为亡者升天出行作准备。从艺术层面看,空鞍马打破画面单调,以虚实对比增强构图节奏,凸显动态层次,使整幅作品更具艺术张力。

娄叡墓壁画中的马很可能来自当时的北方草原地区,特别是娄叡家族所在的朔州(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一带。北方常见的马为蒙古马,或是河曲马,这两种马体形健壮,骨骼坚实、肌肉丰满,与壁画中健壮、剽悍的马匹形象相符。另外,这两种马也适合长途行军和仪仗展示。

壁画中的马队规模,反映了北齐贵族“鞍马出行”的礼仪制度,与同期文献记载的“卤簿”仪仗相符合。卤簿是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重要部分,比普通仪仗队含义更丰富,专门服务于帝王重大活动,其具体规制会记录成册。娄叡墓壁画《鞍马游骑图》里,骑士按序排列,人物服饰分等级,马匹装备有讲究,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古代卤簿制度,是研究贵族礼仪的珍贵资料。

《鞍马游骑图》通过宏大出行场景彰显了“气韵生动”;以劲健线条勾勒物象轮廓,体现“骨法用笔”;精准描绘物象,落实“应物象形”;色彩丰富协调,符合“随类赋彩”;构图严谨有序,对应“经营位置”;传承创新技法,实现“传移摹写”。《鞍马游骑图》为研究古代绘画提供重要参考样本。

通过娄叡墓《鞍马游骑图》,我们了解了北齐的卤簿仪仗制度、服饰文化、军事装备与绘画艺术。它为我们研究北齐社会风貌、民族融合及艺术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