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执业技能培训制度。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诸多困境,引导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满足毕业生生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2025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25万人,创历史新高。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坚持将稳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高位推动,先后出台稳就业保就业25条、促就业惠民生18条,精准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131”帮扶行动,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太原市出台《太原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为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搭建平台。然而,目前我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较大,结构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因此,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攻,我们要积极探索运用新办法新举措,把高校毕业生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加强产业创新拓宽就业渠道
产业创新打破传统就业边界,既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具竞争力的高质量岗位,也能通过产业链的辐射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就业,形成“创新—产业升级—就业扩容”的良性循环,为解决就业难题提供持久动能。
要抢抓战略先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立足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强化特色带动。着眼产业发展前沿和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大力开发新型岗位,开辟就业新空间,提高就业带动力。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积极拓展我市在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半导体和新材料等领域内的新型岗位,积极对接晋创谷·太原创新驱动平台、重点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动态掌握企业人才缺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近就业。积极开展专业化、行业性、联盟性、分区域的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拓宽就业渠道,提升人岗对接效率。强化区域联动,加强部门协作,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社区招聘活动,方便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
加强科技赋能提高服务效能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科技赋能已成为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能的密钥,能够精准穿透就业市场的信息壁垒,打破传统服务模式中供需对接不畅、服务效率低下的困境。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依托基层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全面摸清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情况及就业服务需求,各类用工主体用人需求信息,建立服务台账,同步开放线上线下就业求助渠道。依托全省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发布招聘岗位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手段,对劳动市场进行精准的需求分析和预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精准画像,形成“企业传—平台筛—个人收”的就业信息推送闭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与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精准匹配,同时,及时将就业失业数据回流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动态掌握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情况,提高就业服务效能。加强对乡镇、街道、城镇新增就业工作的业务指导,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审核和跟踪服务工作。
紧盯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帮扶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重点群体的就业保障更是重中之重。紧盯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帮扶,是践行社会公平正义、兜牢民生底线的关键举措。
充分利用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及求职服务平台小程序,筛选确有帮扶需求的对象,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建立帮扶工作台账,用心用情做好指导帮扶,动态跟踪求职进展。特别关注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重点群体毕业生,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帮助其顺利就业。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及时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安置。
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是帮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推动形成人才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向奔赴。
加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指导和引导,持续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项目,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从更长远视角看待当下就业和职业发展,勇于到基层、到中西部去,为推进基层发展注入青春力量。强化就业培训,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积极拓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引导优质培训资源向毕业生技能培训项目集聚,支持技工院校、职业院校面向毕业生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培训,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企业、院校等以新技能培训目录为指引,开展更多新技能、新职业的培训,让毕业生通过培训“能就业”“能创业”。积极推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募集见习岗位,帮助尽快实现就业。
保障就业权益加强宣传引导
高校毕业生因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薄弱,往往成为就业权益受侵害的高发群体。要推动形成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就业生态环境,让求职者都能在法治阳光下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保障。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各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体系化课程、普法宣传、案例宣讲等形式提升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高校毕业生识别和抵御不法招聘行为的能力,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搭建就业预警机制,通过对高校专业结构、人才类型以及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行业就业状况、地区就业状况等就业市场数据的智能分析,评估就业市场状况,预测就业风险并提出相应化解措施。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中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为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建立绿色诉讼通道,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加强舆论宣传,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平就业意识,推动用人单位树立更加公平、包容的招聘理念,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人生新征程,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本文系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新形势下促大学生就业心态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