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视、走近电视,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3年的秋天,我们家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12英寸的天津产“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在那个年代,340多元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那时,电视机还不在“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之列,它的到来,不仅让全家人喜出望外,也在四邻八舍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想要收看电视节目,得在院子里竖起高高的杆子,把天线架到顶端,才能接收到信号。只要稍有风吹草动,电视画面就变得模糊不清。看两个小时的电视,得一次次跑到院子里转动天线,调整方向。每到夜幕降临,为了让邻居们也能“尝鲜”,我们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不到晚上7点,大人们、孩子们就搬着小板凳,早早地围坐过来。尽管当时的电视节目并不丰富,甚至有些单调,但依然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我第一次见到彩色电视机,是在部队里。1980年春天,在团机关服役的我,看到会议室添置了一台20英寸日立牌彩色电视机。彩色电视画面清晰、色彩艳丽,让人眼前一亮。晚饭后,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会议室。那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我国引进的首部美国大型科幻片《大西洋底来的人》,让官兵们忘却了训练的疲惫,身心得到了放松。这台电视机极大地丰富了官兵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听说当时整个围场县只购进了2台,为了照顾部队官兵,特批卖给我们一台。1981年7月,这台电视机跟随部队调防,从河北围场来到了山西太原。
直到1988年,我们小家才有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一台24英寸的荷兰产飞利浦牌彩电,花了3000元。这台电视陪伴了我们十多年,见证了家里的许多温馨时刻。后来,国内电视机产业蓬勃发展,创维、海信、长虹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连太原也有了自己的“春笋”牌电视机。国产电视机价格亲民、质量可靠,进口彩电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电视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令人惊叹。从黑白到彩色,从显像管到液晶,再到等离子、OLED,从模拟到数字高清,再到智能电视,每一次变革都带来全新的体验。我家的电视屏幕也越来越大,从55英寸、65英寸、75英寸,到现在的85英寸,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虽然如今手机占据了人们很多业余时间,但一家人在茶余饭后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欣赏节目、聊聊家常、分享感受,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依然是无可替代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