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学生发朋友圈感慨:她印象中最好喝的夏日饮品,当属小学老师准备的“橘子水”。这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那个橘子味的夏天。
当时,我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书。因为天气酷热,学生饮水量大增,学校的老校工用小锅炉烧水给大家喝,但因为白开水寡淡无味,有人开始从家里带瓶装的自制饮料。一到早上,教室窗台上便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子:有的装着绿豆汤,有的盛着米汤稀饭,家庭条件好些的学生,带来了颜色好看的瓶装橘子水。一天下午,班里一位男生喝了自带的绿豆汤后闹起肚子,为了学生的健康,校长决定:不再允许学生自己带水上学。
那段时间,老校工有事请假,校长便安排老师们轮流值日烧水,他还从家里拿来了茶叶和橘子粉,嘱咐老师们多费心思,把夏日饮品做出点花样来。
第一天就轮到我和孙老师值日。望着那么大一个水桶,就算一整袋橘子粉倒进去,怕也尝不出多少味道。何况“狼多肉少”,必须细水长流。我便和孙老师商量,只在凉白开里象征性地放了一点点橘子粉。孙老师又从自家院中采来鲜嫩的薄荷叶,洗净了泡进水里。我俩还别出心裁地在水桶上贴了张纸条:薄荷橘子水。
学生们对这种新奇组合充满兴趣,争相饮用。我偷偷尝了,橘子味几乎为零,薄荷味也淡得很,但孙老师笑着说:“咱这主打的就是个心理味道!”
这“心理味道”的妙招很快被其他老师学去了。“百合橘子水”“枸杞橘子水”“红枣橘子水”的标签轮番贴上了水桶。那个年代,农村小学里多是民办教师,工资微薄,自家也不宽裕。老师们带来的百合、枸杞、红枣数量有限,煮出的水自然味道寡淡,但学生们对这些名目翻新的饮品却喝得津津有味。
橘子粉没几天就消耗殆尽,茶叶开始挑大梁。“绿茶橘子水”“花茶橘子水”“红茶橘子水”相继登场。虽然只是纯粹的茶汤,与橘子粉再无瓜葛,但对于已经爱上“橘子水”的孩子们来说,贴上标签就有了丰富的“心理味道”。那段时间,大家每天上学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嘿,今天喝啥味儿的橘子水?”
因为喝着同一桶贴着创意标签的“橘子水”,学生们充满了期待。老师们更是挖空心思,在“橘子水”的名目上做文章,标签每天一换,让炎炎夏日平添了许多乐趣和诗意。
本是物质匮乏年代,打着“橘子水”的旗号哄孩子们多喝水罢了。谁能想到,几十年过去,仍有学生对这“橘子水”的滋味念念不忘。我在那位学生的朋友圈下留言坦白:“其实当年的‘橘子水’,很多时候真没橘子粉……”
“知道呀,老师!我们喝的不是水,是趣味。”学生回复说,“这种旧时光里的味道,就是校园里师生情谊的味道啊。”
学生的回复充满了“橘子味”的俏皮与通透,像一阵带着薄荷清甜的风,瞬间吹散了暑热,让我的心也跟着清爽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