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借”字如同一把温润的钥匙,轻轻转动间,便开启了邻里间最质朴的温情。在那个物资拮据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带着体温的“借”与“还”。
老辈人常说,“王十万家也会缺个挑水担子”,道出了那个年代再殷实的家底也免不了短缺的状况。于是,“借”成了嵌在寻常日子里的一盏暖灯,照亮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存哲学。人们用无所不借的智慧,编织出一张温暖的互助网:张家借李家的铁锹,李家借王家的竹篮,王家又借赵家的耕牛,还有借米面、借鸡蛋、借油盐酱醋、借衣服、借自行车……那时候,邻里之间好像没有什么物品不能借。这些借都是大约的,没有谁家会计较,当然一般都是后来还给人家的尽量要多一些,不能让人家吃亏。看似平常的物件往来间,流动的是比物资更珍贵的情谊。这种借是大家相互帮衬、团结友爱,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共同渡过难关的人生态度。
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上学时“借墨水”的情景。借墨水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当时却是家常便饭。
自习课上,钢笔突然没墨水,这就需要江湖救急了。开口跟同学借两滴墨水,同学便会小心翼翼地倾斜钢笔,两枚笔尖轻触时,还要认真计数:“一滴、两滴……”郑重的仪式感,如今想来仍让人会心一笑。《小说月报》《故事会》《少年科学画报》这些书籍在班里会传阅到卷了边,在同学间能流转得泛了黄,每一道褶皱都是岁月温暖的印记。就是这样的借来借去,在同学之间借出了团结和友谊,借出了幸福和快乐。
那时的借贷规矩简单却庄重——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借的本质。借出去的是物件,还回来的是信任;借出去的是急需,还回来的是感恩。铁锹会磨损,竹篮会老旧,书籍会泛黄,但这份情谊却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闪亮。
站在物质丰裕的当下回望,那些借来借去的日子,竟也让人怀念。怀念那份无需言说的默契,怀念那些推门就能借到温暖的邻里真情!
时光带走了大杂院里的炊烟,带不走的是记忆里的温暖。当现代人用“共享经济”重新定义社会互助时,曾经那些借与被借的故事,依然是一代人心中最柔软的乡愁、最宝贵的珍藏,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