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饮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圆筒形器身,形状类似杯子,直壁,深腹,有环形鋬耳或半环耳,有些有盖,有些无盖。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属罕见。
山西博物院藏的这件铜漆卮为夹纻胎,由盖与卮体扣合组成,圆口平盖,卮体腹部镶铜箍三道,盖面镶铜箍二周,顶部置环钮,卮身一侧有双环耳。卮体直壁、深腹,呈圆筒状,通体髹赭色漆,铜箍相间的漆面朱绘几何纹、云纹,卮内满涂朱漆。夹纻胎,是一种源于春秋战国,汉代达到高峰的难度极高的漆器制作工艺。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制作流程、材料、名称在不同时代都有变化,但主要步骤都是利用漆的黏性以及麻布的张力使其层层黏合重叠而成胎骨,可泛称为“夹纻胎漆器”。它工艺复杂、造价高昂,具有胎体质轻、结实耐用、不易变形和开裂的特点,是贵重的奢侈品,也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这件在朔州汉墓群中发现的西汉铜漆卮,向我们展示着具有鲜明中国式审美价值的漆器在汉代时的制作工艺及社会价值。它身上鲜艳的赭漆、简单大气的纹饰,既有装饰功能又有实际功用的铜箍,为研究漆器、釦器等工艺的发展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社会的审美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