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路尽头是新生

弯路尽头是新生

发布日期:2025-07-30 来源:太原晚报 浏览量:806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盏灯,既能照亮法律的边界,也会温暖迷失的心灵。今年是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7月28日,太原市社区矫正巡回宣讲团走进万柏林区南寒社区,市司法局选派的5名宣讲员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见到过太多悔恨的泪水,也见证过不少重获希望的新生。

  1 一根皮带

  “那是一个春天,18岁的李某来报到时,穿着宽大的卫衣,帽檐压得很低……”跟随杏花岭区司法局涧河司法所王璐倩的讲述,时间回到2022年。当时,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缓刑两年,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必须按时签到打卡,但他却把矫正当“走过场”——连续三次漏签,第四次关机失联。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上门找到他,这个大男孩正蜷缩在沙发上打游戏。与他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旁抹泪的母亲和父亲握在手中的皮带,这一幕给王璐倩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某是母亲口中的“宝宝”,入矫时刚成年,规矩意识较弱。父母在小商品市场开店,工作繁忙,无暇管教。母亲的溺爱,加上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李某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把重点放在对李某的教育帮扶上,雷打不动地每天面对面“话疗”,结合家庭情况,给李某的父母做工作,引导他们理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并给李某推送合适的招聘信息,鼓励他走出家门多多参与社交。

  倾心沟通下,李某的态度悄然转变,不仅开始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脸上也重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2 一通电话

  “原来我还有能做好的事,我还有价值!”在传统武术规格最高的一次国际赛事中,凭借太极拳斩获一金一铜的王某,第一时间拨通了万柏林区社区矫正大队二中队荣娅丽的电话,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70多岁的王某是一名独立要强的女性,从事财务工作多年,自我要求甚高,是旁人眼中的“女强人”。退休后不久,她被返聘到一家企业做高管,因职务犯罪接受社区矫正。个人经历的强烈落差,让王某自卑又敏感,她不敢面对邻居的目光,不敢和家人交流,甚至一度有轻生念头,“我这辈子完了,没脸活了……”

  看着她的状态,荣娅丽很着急,开始自学心理学知识,每天打电话“唠家常”,从天气、家务聊起,慢慢打开王某的话匣子。每月社区矫正公益活动时,还特意安排她担任记录员,希望用微小的职责唤起她的存在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荣娅丽发现王某擅长太极拳,还曾是太极拳研究会会员,便鼓励她重返赛场,并帮忙奔走协调。从最初的自卑、犹豫,到再次穿上太极服站在赛场上,王某眼里有了光。解矫前,她握紧荣娅丽的手说:“以前觉得自己走岔路是运气不好,现在才明白,犯罪就是犯罪,没有任何借口。我要把教训变成警钟,永远记在心里。”

  3 一串数字

  “1992年7月……”指尖敲下的这串数字,让两个同年同月生的姑娘产生了更深的交集。一次常规的入矫接收,古交市社区矫正大队一中队武嵘录入信息时看着熟悉的数字,不由得停留片刻,这个巧合像一粒种子,埋下了伏笔。

  刘某曾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却因一时糊涂挪用公款,不仅断送了职业生涯,巨额的赔偿更是掏空了家人的积蓄,让他们深陷负债的泥潭,原本和睦的婚姻也随之崩塌。“同是而立之年,谁不曾有过挣扎?”这份同龄人的共情,让武嵘毅然请缨成为刘某的矫正专员。

  为帮助刘某走出泥沼,武嵘反复研读判决书,厘清症结,走访村干部了解她婚姻破碎的深层缘由,向心理咨询师请教沟通技巧。一次次促膝长谈,二人聊原生家庭的羁绊、聊亲密关系的重建、聊职业道路的转弯。当刘某吐露“除了会计啥也不会,谁还会信我”的焦虑时,武嵘想到社区矫正法中教育帮扶应当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规定,便积极联系社区就业服务站,又牵线表姐的小超市。在她的帮助下,刘某有了稳定的收入,赢得了社会的认可,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点一盏希望的灯,让迷途者找到回归的路。社区矫正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监督管理,而是用制度的善意消除隔阂,用专业的帮扶驱散阴霾,让那些曾经偏离航向的人相信:弯路的尽头,是更好的自己。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