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换新颜 老兵未了情

矿山换新颜 老兵未了情

发布日期:2025-08-02 来源:太原日报 浏览量:839

  7月30日的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西曲矿的楼宇间。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站在矿区凿开河的桥头,目光穿越数十年的光阴,在熟悉又陌生的矿山楼宇、井筒煤仓间逡巡。他们的身影被晨光拉长,与身后现代化的矿区建筑形成奇妙的重叠——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青春与新时代的矿山,由此拉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退休后,我们几个老战友一直想着相约来看看矿山,今天终于见着了,西曲矿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王云清抬手拭去眼角的泪水,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这位来自云南曲靖的老人,1978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踏上这片土地时,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47年风霜染白了鬓发,却没能冲淡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西曲矿办公楼前的花圃里,月季与串串红开得正盛,青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广场上,孩子们在树荫下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聊,一派安宁祥和。而在他们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尘土飞扬的工地:油毡棚连成一片,风一吹就哗啦啦作响;家属们踩着泥路往返于食堂和工棚,手里拎着的铝制饭盒磕碰出清脆的声响;夜里,工地上的照明灯像星星一样亮着,风镐的轰鸣、推车的吱呀、战友们的号子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此起彼伏。

  走进西曲矿生产区,王云清突然停下脚步,眼神变得格外明亮:“这儿,就是这儿!”他指着井口的位置,语气笃定而骄傲,“当时爆破结束后,是我把第一块石头搬出来的!”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倒流。1979年的那个清晨,爆破的硝烟还未散尽,20多岁的王云清戴着安全帽,第一个冲进刚炸开的巷道。石块滚烫,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和硝烟的味道,他和战友们猫着腰,用手一块块把碎石搬到矿车里。“那时候年轻,浑身是劲儿,根本不觉得累。”他比划着当时的动作,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就想着赶紧把巷道打通,让矿井早一天投产。”

  王云清的老伴一路随行,她还记得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温暖:谁的饭盒里多了一块肉,总会分给战友;谁生病了,大家轮流帮他干活;夜里冷了,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互相取暖。“那种感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懂。”王云清的老伴说,“他们都是过命的兄弟,是一起把青春埋在这山底下的人。”

  在西曲矿的调度室里,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井下各工作面的情况:采煤机正在自动切割煤层,矿工们通过对讲机交流作业进度,瓦斯浓度、温度、风速等数据在屏幕上动态更新。老兵们站在屏幕前,看得入了迷。“这就是井下?不用人盯着就能干活?”王云清凑近屏幕。当得知这是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矿工们能远程操作设备时,大家不由得感叹:“我们那时候靠的是人力,现在靠的是科技,太先进了!”

  一路走来,老人们的脚步很慢,眼神里充满了欣慰与感慨。他们抚摸着崭新的设备,询问着现在的生产情况,仿佛想把40多年的变化都装进眼睛里。“当年我们拼命干,不就是为了让矿山越来越好吗?现在真的做到了。”老兵们说。

  要离开了,车子缓缓驶出矿区,老人们摇下车窗,久久地望着窗外的矿山。阳光下,西曲矿的井架高高矗立,凿开河的水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