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几天,在杏花岭区巨轮街道上北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有几位老人围着志愿者学习用手机挂号缴费,学习用手机处理图片、视频。虽然他们都已满头华发,但学习十分认真。七旬老人周建平说:“多学一些,就不会总依靠孩子们,也不会和社会脱节。”老人们的指尖在屏幕上跳跃,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基础,而在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之上,更强烈的呼声是老有所为。尤其是该街道1.2万名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企退人员,归属感与价值感的双重失落尤为明显。这成为巨轮街道回应老龄化挑战的核心突破点:如何让这庞大的银龄群体,从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社区发展的能动力量?养教融合、赋能银龄的探索由此破题。
老城区的“银发浪潮”
巨轮街道,其名承载着上世纪北城工业基地的荣光。时光流转,产业转型的浪潮退去,留下的是日益凸显的人口结构变化:22%的老年人口比例,且仍在逐年攀升。这片曾托举“工业巨轮”的土地,如今面临承载“银发浪潮”的新课题。
“起初我们想的是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们解决‘三餐热饭’。”巨轮街道工作人员说,但通过摸底了解,老人们的需求不止于此。该街道开始一步步探索为老服务。
街道在程家村东社区建立了一所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内部设置有双人间、三人间、助浴室、保健室、活动室、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面向小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短期长期托养服务、日间照料服务以及居家上门、送餐上门、家政服务、陪护、助餐、助浴、助急、助购、助行等延伸服务。宽敞明亮的环境,细致贴心的服务,让不少老人经过前期考察陆续入住。养老服务中心旁,还配置了社区食堂,食堂内部宽敞明亮,桌椅干净整洁,有各类热菜、凉菜、大米、面条、包子、花卷、饼子、发糕等主食,为居民提供了便捷、营养、健康、美味的餐饮,有效缓解了辖区部分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三餐热饭”难题,也为大家提供了邻里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养教融合的双轮驱动
巨轮街道的破局之道,在于精巧编织“养与教”和“学与为”的“网络”。
阵地是筋骨。该街道以1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教育分校为枢纽,将触角延伸至小区、楼院甚至“口袋公园”。巨轮街道在西苑社区打造了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活动中心:阅览室里墨香氤氲,书画创作区笔走龙蛇,议事角传来轻声讨论。这里已非单一活动场所,而是集学习、康养、社交、议事于一体的“银龄赋能综合体”。它与社区食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家门口的“15分钟学习圈”共同构成养教融合的坚实底座。
内容是灵魂。精准调研是起点。“按需设计”取代了“大水漫灌”。针对企退人员,信息采集时同步摸底兴趣。于是,智能手机班应需而设,合唱团因爱而聚,八段锦课程在公园生根。形式更是拒绝枯燥:线上推送与“移动课堂”并行,志愿者“一对一”辅导跨越数字鸿沟;专家讲座外,更有情景模拟、体验游学点燃热情。30多支特色学习团队如星火燎原——模特队步履生风,戏剧社演绎人生,朗诵班声动四方。
“银发教银发”是点睛之笔。巨轮街道深谙“同龄共振”的力量。从居民中选拔有特长、乐分享的“银龄讲师”,让课堂氛围焕然一新。“以前专家讲得虽好,总觉得隔层纱。现在老张教摄影,说的都是咱听得懂的话、用得上的招。”学员李秀玉感慨。这种模式不仅激活了社区内生资源,让有专长者重焕光彩,更在教与学中织密了邻里情感网络,成为社区最温暖的风景线。退休音乐教师张慧芳重执教鞭,带领社区合唱团从零起步,如今登上区级汇演舞台:“站在这里,感觉生命又有了昂扬的调子。”
基层治理的银龄力量
巨轮街道的远见,在于将老年教育视为通向社区善治的桥梁。学习绝非终点,而是价值再发现的起点。
“学治一体”的顶层设计下,“银龄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他们身着统一马甲,身影活跃在创城清洁、政策宣讲、困难帮扶一线。“人熟、地熟、情况熟”是天然优势。低龄老人结对帮扶高龄老人,编织起社区互助的安全网。更关键的是,街道为这股力量搭建了制度化的参与平台。
在“邻里议事会”上,银发居民成为主角。围绕养老食堂菜价、小区适老化改造、物业服务提升等议题,老人们结合所学、所感、所需,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以前觉得退休了说话没人听,现在意见真能变成社区的改进措施!”曾在国企工会工作的赵庆恩,如今是小区党支部委员,他参与推动的加装楼道扶手方案已惠及数十户老人。
赋能效应清晰可见:全街道12个社区,77位像赵庆恩这样的老年人担任小区党支部成员,深度参与日常管理;由“银龄讲师”担纲的“社区能人课堂”“友邻来访”活动,将个体技能转化为社区共享财富;企退人员活动中心里,书画班学员的作品美化着社区长廊,合唱团的歌声驱散了老旧小区的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