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阳光穿过葱茏的枝叶,将斑驳光影洒向由市文旅局和市城镇联社联合举办的“古建艺韵·植此相逢——太原古建工艺美术作品展”入口,8月15日至24日。这场展现中国古建筑工艺之美的艺术盛宴在太原市植物园精彩呈现。
步入展厅,时光仿佛骤然放缓,上百件木雕、砖雕、琉璃、榫卯及古建模型静立如仪,在柔和的射灯下散发着温润光泽。人潮虽涌动,却意外地笼罩在一层屏息凝神的静谧里。俯身细察的观众,指尖几乎触碰到千年木纹的肌理;举起手机的游客,镜头里定格着飞檐斗拱的曲线。在这片流动的静默中,山西古建磅礴的生命力与精微的匠心,正无声叩击着天南海北访客的心。
木作乾坤:凝固时光的微缩史诗
展厅中央区域,人群如涟漪般层层聚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祁伟成的微缩木作王国,正散发着木质特有的清芬——晋祠对越牌坊的玲珑精巧,一斗一拱都诉说着匠人精工;双环万寿亭的皇家威仪,在微缩尺度下依然气度恢宏;初祖庵大殿的宋代奇绝,仅凭梁柱间的力学平衡便令人屏息。
祁伟成深知,不同年代的建筑有迥异的灵魂,即使同时代亦千差万别。然而这份承载着营造智慧的技艺,传承之路布满荆棘——锯木飞屑沾满衣襟,学徒三载寒暑方能初窥门径。“年轻人觉得又脏又累,能坚持的人太少。”他语气中带着沉重。幸而8位弟子承其衣钵,大弟子王刚技艺已臻化境,所制模型不仅成为古建修复的精确蓝本,更被多家博物馆珍藏,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营造智慧重放光华。
琉光璃彩:千年窑火淬炼的华章
移步展厅西侧,光线陡然变得绚丽迷离。省级工美大师苏永军守护的苏氏琉璃阵列,正流淌着摄人心魄的釉彩华光。饱满的孔雀蓝深邃如子夜晴空,贵气的宫廷黄温润似初凝琥珀,恰如韦应物笔下“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的琉璃幻境。苏永军站在一件流光溢彩的鸱吻旁,指尖拂过光滑冰凉的釉面:“祖辈的窑火,不能在我们手中熄灭。”
当失传数百年的孔雀蓝、孔雀绿、孔雀紫终于重现光华,那些给故宫披上金顶的秘制釉料再次流淌,苏氏琉璃的生命得以涅槃。如今,苏永军不仅将家传绝技倾囊授予儿辈,更将琉璃文化带入校园。孩子们触摸着温润的琉璃小兽,好奇的眼睛里映照着千年窑火不熄的传奇——这抹源自三晋大地的釉色,早已熔铸为山西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
青砖素韵:刀锋刻录的时光诗行
展厅尽头,氛围转而沉静厚重。省级非遗传承人韩永胜领衔的晋韵砖雕阵列,如同一部刻在青砖上的立体史书。古朴清雅的“梅兰竹菊”照壁,每一片花瓣都蕴含着高洁洒脱的风骨;创新之作“四渡赤水”,以粗犷刀法再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史诗,冰冷的青砖被赋予了滚烫的时代温度。
2023年,韩永胜创办的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成为省级研学基地,孩子们在这里亲手触摸青砖的肌理,体验刻刀的力道。一刀一刻间,千年的时光密码正悄然深入新一代的心田。他常说:“非遗的传承,何尝不是一场从泥土到艺术的生命升华?”
榫卯新章:从斗拱飞檐到星际苍穹
展馆入口处,传来清脆的拼合声与孩童兴奋的低呼。淳熙古建筑科技创始人刘莎莎的“榫卯故事”体验区,成了最富生机的角落。刘莎莎拿起一套晋祠圣母殿模型组件,轻轻一推一嵌,精巧的斗拱结构便在手中层层绽放。团队运用3D扫描与建模技术,将佛光寺东大殿的雄浑、应县木塔的奇险、故宫角楼的繁复,转化为可触摸、可拆解的智慧拼图。
登录电商平台,“榫卯故事”店铺里用户好评如潮:“卖家不仅教拼装,还解古建之谜”“模型还原度令人震撼,期待更多经典”……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这源自华夏大地的榫卯智慧,其精妙的力学结构已被科学家构想用于未来月球基地的建造,中国智慧正在无垠宇宙续写新的传奇。
太原市城镇联社主任邓大亮穿行于各展区之间,目光扫过每一件凝聚心血的展品。“城联社既是传统工艺的守护者,更是激活千年技艺生命力的‘赋能者’。”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城联社如同一个强大的文化引擎,汇聚起45位省级大师、205位市级大师组成的“匠心舰队”,以市场化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澎湃动能。当夕阳为植物园镀上金边,展厅内依然人流如织。这些源自时光深处的古建工美艺术品,在当代匠人的掌中被重新赋予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