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胡正,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来到娄烦,边打鬼子边创作,以娄烦的抗日战争故事为原型,创作出一系列优秀作品。
胡正,山西灵石人,从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碑》《民兵夏收》等,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摘南瓜》《七月古庙会》,中短篇小说集《几度元宵》,散文报告文学集《七月的彩虹》,以及长篇小说《汾水长流》《明天清明》等。他的作品被选入多种选本,有的还被拍成电影。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
胡正193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从事抗日宣传,1940年冬到延安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晋西北抗日救国联合会文化部、晋绥边区“七月剧社”等部门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晋绥日报》副刊编辑、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负责人,1950年赴抗美援朝前线体验生活,后来担任《山西文艺》主编,山西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名誉主席等职。
1943年春,贺龙等晋绥边区首长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派出20多名青年作家深入到抗战第一线,边体验生活,边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还专门为他们设置了区文化部长的职务。这样,胡正就来到了当时为静乐县二区的娄烦,担任文化部长。那时娄烦镇已经沦为日军据点,四周都筑起了高高的炮楼,炮楼里的敌人经常出来到周围的村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胡正参加了区武装工作队,在娄烦镇周边的村子里带领群众同敌人斗争。在那难忘的岁月里,胡正与娄烦群众一起吃住,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种庄稼发展生产,搞空室清野把粮食和牲畜藏起来,防止敌人偷袭抢去,还在夜间到敌人炮楼对面的山冈上朝炮楼打枪,用游击战术主动袭扰敌人。
有一天,胡正在一个老乡家里整理资料,突然听到有人喊:“鬼子来了!”当他要从院子的大门逃出时,已听到满街都是敌人的嚎叫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弹声。情急之下,他一跃身爬上了后院两人多高的墙,跳下去跑进了山里。事后,他又来到这垛高墙下,却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
这一年的夏天,官庄村的麦子熟了,炮楼里的日本兵和伪军端着刺刀、扛着机枪、牵着毛驴、拿着镰刀,气势汹汹地出来抢夺劳动果实。胡正带领民兵与敌人反复周旋,不但没有让敌人抢去一粒粮,还消灭了不少敌人。夏收结束后,胡正利用战斗间隙,以这些斗争生活为原型,写出了一篇题为《民兵夏收》的短篇小说,首先发表在晋绥边区的《抗战日报》上,紧接着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都进行了转载。新中国成立后,这篇小说还被选入《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小说中“关庄”的原型就是娄烦县的“官庄”。
1997年初秋时节,73岁的胡正故地重游又来到了娄烦,到村里看望50多年前与他一起生活战斗过的老民兵和父老乡亲。这一次,胡正去了常家坡村、新官庄村、旧官庄村、蒲峪村、小河沟和大夫庄等村庄,见到了几位健在的老战友。这些久别的古稀老人突然重逢时,紧紧握手、拥抱,眼含热泪。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岁月里,他们凝结成了真挚、牢固和永恒的友谊。一些老战友离世了,胡正还登门去看望他们的子女。
胡正完成这次娄烦之行回到太原后,很快就在《太原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秀丽的娄烦》。文章中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修建汾河水库和1977年9月他三次到娄烦的真实故事和切身感受,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他对娄烦的土地、娄烦的人民特有的挚爱。文章的结尾,胡正这样写道:“祝愿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作过贡献、坚强勇敢的人民,在水库建设中作出过牺牲奉献的娄烦人民,在奔向21世纪的光辉大道上,把秀丽的娄烦建设得更加文明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