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气贯长虹的抗战史诗

一部气贯长虹的抗战史诗

发布日期:2025-08-28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1004

  王纪卿的《中国血:抗战十四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以宏阔的史学视角,将中华民族1931年至1945年的抗争史精心提炼,以国家叙事为主线,通过关键战役、政治转折与国际博弈,书就一部气贯长虹的抗战史诗。

  翻开沧桑的书页,1931年9月18日那夜的炮火声仿佛穿越时空,骤然撕裂了东北沉静的夜空。作者以史家特有的克制笔触,客观记录了“不抵抗政策”导致的大片国土沦丧,更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展现了这场民族屈辱如何化作燎原星火,唤醒了沉睡的国民意识。书中翔实记载了局部抗战时期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从马占山将军率领孤军在江桥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到1932年淞沪战场上十九路军将士以血肉长城抵御日寇的舰炮轰击,每一幕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书中视角从局部冲突转向宏观战略分析。平津地区的迅速沦陷、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以及随后惨烈的南京保卫战,这一系列战役不仅以血的事实呈现了中日两国在武器装备和军队素质上的巨大差距,更通过战略纵深与时间维度的博弈,生动诠释了中国军民“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智慧。书中,作者特别强调了八路军115师平型关伏击战的历史意义——这场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首次胜利,被置于国共摒弃前嫌、共御外侮的政治背景下进行多维解读。台儿庄战役的描写则堪称特别提气,作者不仅援引日军第10师团伤亡逾万人的确凿数据,更通过还原李宗仁“口袋战术”的精密部署,展现了抗战中首次大规模歼灭战如何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当视角转向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王纪卿以独特的国际视野敏锐捕捉到战局演变的深层逻辑。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战场作为牵制日本陆军主力的战略支点,其全球价值得到英美盟国的重新评估——这些关键节点都被作者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叙事中。在剖析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时,作者既客观揭露了国民党军事指挥混乱、后勤腐败等问题,更独具慧眼地指出:正是这场军事失利促使美英苏在雅尔塔会议上重新审视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最终将中国列为战后四大国之一。全书以极具张力的笔法收尾:当芷江受降区日军代表低头签署降书的画面,与扉页上“3500万军民伤亡”的猩红统计数字形成时空对话,这种强烈反差构成了一架衡量民族苦难与尊严的历史天平。

  全书最见功力处,在于将军事进程与民族精神熔铸一体。从《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这首诞生于硝烟中的战歌如何成为民族危亡时的精神号角,到西南联大师生徒步千里南迁,在炮火中守护文化火种的壮举;从海外华侨节衣缩食捐款购买战机,到重庆市民在日军的轰炸中,于防空洞壁上刻下“愈炸愈强”的铮铮誓言。这些看似分散的片段,实则如金线穿珠,通过军民同心、文化抗战、国际支援等多维视角,立体呈现了“中国血”的精神内核。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既不刻意渲染悲情,也不空喊口号,而是让史实本身说话——当读者看到农民用扁担运送弹药、艺术家在战地创作抗战木刻、儿童团在太行山巅传递鸡毛信时,自然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集体意志。

  掩卷沉思,《中国血》的价值恰在于王纪卿以史家笔法提醒我们:抗战的真正伟力,在于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磅礴动能。这种全景式书写,正是对14年抗战的庄严注解。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