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源头探寻文明本质

在黄河源头探寻文明本质

发布日期:2025-08-28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931

  2022年7月的一个上午,年逾六旬的阿来站在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凝视着“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一人一碑相对肃立。3年后,这段跨越川青甘三省、行走黄河源头的艰辛旅程,凝结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大河源》(青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全新力作,这本书以非虚构的笔触融汇地理、历史、科学考察、生态文学为一体,为中华民族书写了一部“母亲河传记”。

  阿来以博物学家的严谨、行者的热忱与诗人的敏感,带着读者溯流而上。从四川若尔盖草原到青海约古宗列盆地,从鄂拉山褶皱到沙珠玉治沙区,他用脚步丈量着黄河的诞生之地。这里有自然的山川湖泊,有唐人、吐蕃人、元朝军队走过的路,有晨雾中牧人赶牛上坡的剪影……这些具象而诗意的瞬间,最终汇聚成奔涌5464公里的大河。阿来的笔触不断穿行于自然、历史、生命三重维度之间,构建起立体的黄河生命诗学。

  自然维度中,鄂陵湖的蓝“映照天空的色彩”,布青山山脉“裸露出赭红色的岩石,纹理或竖或斜”,尕干河转弯处“光芒闪烁,像水晶,如银箔”,大自然鬼斧神工,美不胜收。但书中更直面生态的创痛:因为过度放牧,数万年形成的草场正在退化。阿来不回避矛盾,让生态危机显露出文明本身的悖论。

  历史维度中,巴颜喀拉山的岩刻、唐蕃古道的遗迹、贵德县的老城墙,都成为文明碰撞的见证。阿来站在鄂陵湖畔遥想文成公主入藏时的场景:“那时的迎亲滩上,湖上波绿,湖边草青,大唐与吐蕃欢会时,一定也有吐谷浑人参与欢庆。”黄河源区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多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的重组与融合——正如黄河由万千溪流汇聚,中华文明也在多源交融中浩荡前行。

  生命维度中,阿来以众生平等的敬畏凝视万物。他写成群的赤麻鸭:“它们带蹼的掌状双脚向前伸出,抵住水面,减速滑行,在湖面上划出长长的波纹。”写藏野驴:“体形健壮,扬蹄行走时姿态轻盈。”这些细节透露出阿来深沉的生态观:生命是纯粹的,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生态网络中的普通节点”。

  书中令人醍醐灌顶的,是阿来对“源头”概念的颠覆。黄河源头并非某个确切的起点,而是树状散开的动态系统;1952年国家认定约古宗列曲为正源,但水流侵蚀让河源始终处于变迁中。这隐喻着阿来对文明本质的理解:文明如大地般敞开,汇集万千涓流,在不断地吸纳中壮阔。正是这种认知,使《大河源》超越地理志的局限,成为一部“黄河源的百科全书”。

  掩卷沉思,约古宗列曲无声涌出的第一滴水,已在心中汇成巨流。阿来以三年行走告诉我们:所谓故乡,不仅是血脉所系之地,更是灵魂皈依之所。在他笔下,一条大河完成了从地理存在到精神图腾的升华——它让我们照见自己:既是文明的继承者,亦是自然共同体中谦卑的一员。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