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晋文化在“新”与“潮”中绽放光芒

让三晋文化在“新”与“潮”中绽放光芒

发布日期:2025-09-10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廉政中国》山西频道 浏览量:687

8月24日,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现场,位于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N4馆,漫步“文创山西”展区,指尖掠过刻着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书签,目光停留于印着青铜器纹样的“晋小友”冰箱贴,触摸着缀有典雅图案的文创丝巾——这些兼具“品类新”与“设计潮”的展品,不仅是山西文创产业的缩影,更是三晋文化打破时空壁垒、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从红色记忆到地域符号,从传统美学到日常实用,山西文创正以创新为翼,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书写着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品类新”的背后,是山西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多元转化,让文化从单一叙事走向多维表达。山西的文化家底厚重绵长,红色基因、非遗技艺、历史遗存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藏,而文创产品则是将这些矿藏转化为可感知、可拥有、可传播财富的关键。在红色文创专区,左权文旅没有简单复刻历史,而是以《左权家书》为核心载体,将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可翻阅、可珍藏的文化产品,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与峥嵘岁月对话;灵丘县平型关大捷景区的纪念徽章,以金属的厚重感定格历史瞬间,让红色精神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场景,成为可佩戴、可传承的精神符号。中国日报文创专区的丝巾与雨伞,则跳出红色与非遗的单一框架,以别致纹样重构山西文化美学——或许是晋商票号的纹样,或许是五台山的山水意境,让地域文化以更轻盈、更优雅的方式融入日常。这种“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资源的拆解与重组,让每一类文创产品都成为一个文化切面,共同拼凑出山西文化的丰富全貌。

“设计潮”的巧思,是山西文创与当代审美、年轻群体的精准对话,让文化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喜爱。在消费升级与审美多元化的当下,“潮”不再是单纯的时尚标签,而是文化传播的通行证。文博会官方文创专区的“晋小友”系列,便将“潮”的理念贯彻得淋漓尽致:青铜器主题的冰箱贴,让千年文物纹样走进厨房;晋剧脸谱的手机包,让传统戏曲元素成为街头时尚;就连“午睡主题”的鼠标垫,也以萌趣的形象贴合年轻人的生活节奏,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刻有“小亲圪蛋”等左权民歌歌词的书签套盒,更是以方言的亲切感打破地域隔阂——年轻人或许不熟悉左权的历史,但“小亲圪蛋”的俏皮韵律,能瞬间勾起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好奇,进而主动探寻歌词背后的故事。这种“潮”,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用现代设计语言为文化转译:它将复杂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将厚重的历史故事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情感共鸣,让年轻人愿意带文化出门,让三晋文化在不经意的日常中完成传播与渗透。

“品类新”到“设计潮”,山西文创的亮眼表现,更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与生活共振。文创产品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文化内核+现代载体+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晋小友”系列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融入了青铜器、晋剧等文化符号,更因为它是冰箱贴、手机包等实用物件,能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左权民歌书签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歌词的韵律美,更因为它能满足读者标记书页的实际需求。这种实用与文化并重的理念,让山西文创跳出了小众收藏品的局限,成为连接文化与大众的桥梁。正如文博会展区所展现的,当文创产品既能承载文化记忆,又能服务现代生活,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融入柴米油盐的鲜活力量,这正是山西文创能够叫好又叫座的关键所在。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文创是激活根脉的清泉。“文创山西”展区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三晋文化向新时代发出的邀约——它邀请我们在触摸文创的同时,触摸山西的历史与未来;在使用文创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未来,若山西能持续深耕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表达形式,让更多“新”品类、“潮”设计涌现,必将推动三晋文化从“资源大省”走向“品牌强省”,让千年文明在文创的赋能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