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受邀观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请柬。
当“受邀观礼九三阅兵”的消息落在掌心,我指尖的震颤久久未平——这不仅是至高荣誉,更是一场跨越八十载的“赴约”:我要替太姥爷张林奎,替长眠在太行山下的先烈,亲眼看看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中华。
从得知消息到踏上赴京列车,再到稳稳落座观礼台,激动如潮水般将我裹挟,前两夜更是睁眼到天明。身为思政课教师,我曾在课堂上无数次讲述抗战历史,可课本上的文字、史料里的故事,从未像此刻这般鲜活滚烫。纪念大会上的国歌合唱、文艺晚会上的旋律奏响,乃至观礼后反复回放的视频、逐字研读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都让太姥爷的模样在眼前愈发清晰——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放下妻小、攥紧拳头加入抗日队伍,在盂县的土地上,与日寇周旋,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
盂县地处太行山区,曾是晋察冀边区的交通枢纽,更是日军觊觎的“粮仓”。太姥爷所在的晋察冀部队后来整编为19团,身为事务长的他,常背着粮袋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把粮草送往前线、送进战壕。可谁也没料到,一次粮草争夺战竟成永别——他让战友带着粮草先撤,自己却落入敌人手中,最终倒在血泊里,连句遗言都没留给家人。
关于太姥爷的记忆,藏在太姥姥临终前的断续呢喃里,刻在外婆通红的眼眶中:太姥爷牺牲时,外婆19岁,舅舅11岁,姐弟俩攥着父亲留下的旧衣物,哭喊着“要替爹报仇、要打鬼子”,毅然投身抗战行列。一夜之间成了孤女的外婆,从此把“家国”二字刻进骨子里——她加入妇女团支援前线,用一生践行父辈信仰。如今104岁的外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百年征程,总拉着我的手叮嘱:“别忘了你太姥爷,别忘了那些打仗的人。”
当长安街上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当射程覆盖全球的国之重器昂首驶过,当战机呼啸划破长空——那一刻,百年屈辱史与14年抗战画面在我脑海交织:是甲午海战的硝烟,是南京城头的血泪,是太姥爷般的青年在山沟里啃粗粮、握土枪的坚守。外婆的叮嘱在耳边回响,3500万同胞的牺牲化作光束,照亮眼前盛世。我红了眼眶:太姥爷,您看!您当年守护的“粮仓”,如今麦浪翻滚;您当年渴望的“安宁”,如今万家灯火;您当年没能见到的“强大”,如今我们有足够力量,捍卫每一寸土地!
这场阅兵从不是简单的武器展示,而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捍卫。中国人的天、地、海,如今真的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我替您见证了山河锦绣,替无数先烈触摸到了国泰民安,更读懂了“80年奋斗换了人间”的重量——这份牺牲,祖国不会忘,人民不会忘,我们更不会让后辈忘。
作者受邀观看“正义必胜”文艺晚会。
身为思政课教师,我肩上的责任比以往更重。我要把您的故事讲给每一位学生听,讲透粮袋里的忠诚,讲活面对敌人的不屈;要把14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精神,种进后辈心里。因为我知道,先烈的赤诚与担当从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照亮后辈前行的精神灯塔。
风,吹过长安街,掠过观礼台,也拂过太行山的烈士陵园。我仿佛看见您笑着挥手,看见无数先烈站在云端,乘坐1945年的检阅车走过受阅部队,凝望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势不可挡,而我们,必将带着先烈的期望,把这份盛世续写得更加壮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