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之一。他给人的印象是:从小就没有“适俗”的意愿;为了养家,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辞官归隐。古人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受到了颜延之、萧统、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辛弃疾、元好问直至龚自珍、王国维等大家跨越千年的尊崇。
有一点需要强调,隐士是身份而非职业。身份是一个人被社会认可的标签,职业则是这个人赖以谋生的方式。陶渊明辞官之前是官吏,辞官之后是农民。如果我们真的羡慕陶渊明,真的向往陶式生活,我们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羡慕的是一位农民,向往的是耕稼的生活。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认识的陶渊明才更接近于真实,对他隐逸的生活状态,才能产生更多的思考。
他是如何将隐逸的生活过到极致的呢?在一首庆祝早稻丰收的诗中,他进行了细致说明。诗名《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其文曰: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无论你想走哪条路,首先都要解决衣食问题。没有谁可以什么都不做,而能求得身心的安宁。陶渊明开篇就告诉我们,求得内心的安宁是有前提的,解决不了必要的物质需求,任谁的心境都是无法平和的。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陶渊明打开春就开始做农活,每天晨出暮还,一天都在地里工作,岁末的收成还算不错。人们形容农民的辛苦是汗珠落地摔八瓣,陶渊明何以仅仅是“肆微勤”呢?是他地里的杂草比别家的少?还是他的土地比别人的肥沃?抑或是他每天只在地里摸鱼?都不是。
他只是心安而已。心安不是因为无所事事,而是心中没有贪欲,没有比较;不被“别人拥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如此做我也应该如此做”的执念裹挟。他做着该做的事情,以获得必要的物质需求,但又不计较得失,别人比他多收了三五斗,这很好;别人没他的收成好,这也没什么可高兴的。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陶渊明的田地一定是贫瘠的,因为是在山中。山中比平原的霜露多,比平原的气温低,他需要做的事比别人更多,需要面对的环境比别人更恶劣。农民哪有不辛苦的,这是对农家生活的真实体认,是对“晨出肆微勤”一句作的补充。庄稼不能收获,就没法不辛苦。当我们因生活辛苦而奢望哪天可以像陶渊明一样时,陶渊明却在不辞辛苦中实践着隐逸。因为做到了心安(真正的),他可以审美地面对自己的辛劳,可以平和地面对恶劣的环境。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他承认身体的疲惫,也乐享于没有其他方面的忧患。从田中收获早稻归来,农事已毕。他栖息屋檐之下,盥洗一新,喝着自家的浊酒,眉头舒展,胸怀洒脱,好不惬意!后面这两句大概是很多普通人孜孜以求的状态吧。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此时的他,联想到千载之前耦耕的长沮、桀溺,体会到了他们的心情。那是什么心情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或许并不是我们脑海中所臆想的答案。总之他希望自己能永远如此,不仅是在屋檐下惬意,就是年复一年躬耕,也没什么辛苦的。
在陶渊明那里,隐逸的心态和努力的心态是一体的。这首先是传统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影响。天人合一,不是单纯的人要顺天,而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因果。懂得这个因果,你自然只管耕耘,无须焦虑。陶渊明的境界远不止于此。他的努力,不是对“万颗子”的执着,而是一种安顿灵魂的仪式。没有努力地生活,就没有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隐逸,只是行尸走肉的空洞状态罢了。他因对生命的尊重而努力生活,为的就是拒绝让蝇营狗苟磨损自己的本真,没有蝇营狗苟,耕耘就成了他的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