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也需“三省吾身”

创意写作也需“三省吾身”

发布日期:2025-09-22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772

  两年前,我从一个写作者,走上了教人写作的路。

  作为写作者,能从事写作教育,虽说有点惭愧,抑或不安,但还是很庆幸创意写作大行其道,给了我们写作者一些出路。两年来,我接触了不少学生的文本,的确有被大家所诟病的同质化现象,但若是究其原因,我想也无法一言以蔽之:比如我们所经历的日常本来也很可能一成不变;大家经常说起的“套路化”语文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然,创意写作的方法训练更是众多因素中不容忽视的一个。

  对于我这样一个从老路或者野路上走来的人来说,这些训练是大有裨益的。和学生在一起练习时,有机会让我不停追问,我们究竟在干什么?更大一点的问题是,我对生活、对世界、对命运究竟怎么看?过去,作为写作者,往往会认为自己很独特很严肃,但看看那些前人走过的路,会发现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挣扎、战斗。就连契诃夫这样的文学先贤,似乎也能纳入创意写作的体系之中来,尽管那时候的他从未这么想过。似乎只要你写,就在方法之中。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让我们更清醒、更自觉。那些知道自己有问题的人,能意识到问题所在,便很重要。

  创意写作的一些训练会让过去的老手艺变得有点不一样,会让那些初学者眼前一亮,或者说发人深省,甚至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没想到,写作还可以这样玩、这样折腾、这样信手拈来。就像推开了一扇门,有了一切皆为我所用的自由感。但随着越写越多,转头想想,有可能只是在原地转圈圈,像画画时永远在涂鸦。这时,很多人就会变得不认真,甚至开始放弃,离开了写作。

  还有一些更热爱写作的人,在这些训练中获得诸多助力,没有放弃,继续写下去。有一天,他们终于写出了一些像样的作品来,有了发表的经验,有了认可。但这一类的作品看多了,你会感觉它们越来越像,像是打包生产的。起承转合,故事反转,我们有时候把这样的写作叫作“顺拐”——总在我们想象之中,没有意料之外;细节上,也是模棱两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把作者的名字去掉,你根本不知道是张三的还是李四的。我更愿意把这样的作者,叫作“写家”,而不是作家。他们似乎对“写作”这个动作情有独钟,在他们眼中,“我在写作”比“我在写什么”重要得多。我想,这是很需要警惕的。写作归根结底,还是“我手写我心”,要有感而发,不是在“发”上下心思,而是在“感”上动脑筋。因此,不仅是写作者,也包括像我这样的写作教育者,真没必要神话“创意写作”这个行当。

  从起源来说,创意写作不仅是写作上的创意训练,也涉及人生志业、生活方式的选择。有些创意写作出身的写作者,很快便熟稔文学生产机制,大肆结交文学名流,给编辑点赞捧场,给自己立人设。我身边就有一些这样的年轻朋友,朋友圈点赞阵营里总有他,似乎谁都认识,谁都能说上话。我想,这样的情形是不太好的。

  再者就是,创意写作教育中所提及的“创意”,有点像营销学里的产品“差异化”——要找到不一样的自己。但在找寻自我过程中,不免会为不一样而不一样。我们向外看得很多,内观却很少。有些人想走更近的路,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但细看内容,又是老旧陈腐,换汤不换药。这与我所说的“立人设”“重圈子”,本质上是一回事。其实,如何挖掘自身经验,接通自身和世界的联系,把一件身边的小事写好,写得不同寻常,这更值得去努力。

  创意写作教育会让学生们知道,这世界有很多卓越的人,他们在人类智识的探索上、对生活的思考上已经达到了如此这般的程度。按道理,这会让我们更谦虚才对。但事实则不然。我们看了很多书,脑子里拥有越来越多的文学术语、套话,学会了很多“故弄玄虚”的方法,甚至还能想到貌似厉害的好点子时,未免会有点骄傲,想指手画脚,对很多东西开始不以为然,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眼高手低。此外,创意写作的方法训练让大家好像有了优越感,一出手似乎就像模像样,看起来很高级。但这是很虚妄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说到底,创意写作也是创意阅读,是让我们有更多的视角来审视、来观察。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一个星期、一个月省悟一下,总是可以的吧。想写出更好的作品,老老实实做人、说话,我想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学生的阅读量很大,看过很多书,也有很多新鲜的发现。但观其生活的所作所为,他还是过去的那个他,知行关系变得更为扭曲。文学教育对我们自身的改变究竟有多大?小时候形成的价值观,在众多经典文本的熏陶下并没有被改变丝毫,内心还是过去那个“旧”人。从这点上看,方法上的训练再厉害,都是次要的。创意写作教育是为了让我们能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要练习我们的心,先去好好生活,心中有爱,再去好好写作。毕竟,写不出好东西,认识了谁也没用。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