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南拳源流的若干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南派拳术创始人、明代武科出身的高要人蔡九仪的传说。百余年来,体育界、武术界曾经反复进行相关考证,其中占据上风的观点认为蔡九仪是虚构的。为了进一步厘清史实,辨识真伪,讲好武林故事,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会于2023年5月13日组织专家学者和武林人士,约三十人,实地考察了位于塱鹤村的蔡九仪故居、武馆旧址和村落布局,还组织了与蔡家拳流派相关的技术演示。
1 蔡九仪传说及研究进展
据说,开启广东武术先河的传奇人物是蔡九仪,其事迹首见于尊我斋主人编写的《少林拳术秘诀》一书:“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亦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寺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击法,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丈寻以外,疾如鹰隼,令人不易防备。后年老,欲传其术,遂择子侄辈及戚友中之佳子弟,朝夕授之。”这则材料提供了蔡九仪的基本信息:高要人,崇祯年间因武科而出名,曾在军队中服役,担任“军令承宣官”,之后成为少林寺一贯禅师的高足,擅长“超举术”和“腿击法”,年老返回广东老家传授武艺。蔡九仪是否真实存在?史学界与体育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过考据,但结论不一。
1.1 子虚乌有
第一种观点是“子虚乌有”,有学者认为蔡九仪这一人物是虚构的,以唐豪的《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和《广东武术史》主编曾昭胜等的观点为代表。唐豪对《少林拳术秘诀》字斟句酌,他认为《少林拳术秘诀》来源于《少林宗法》:“前清季年,有一部煽动革命的著作,流布在若干党人之间,彼此传抄。”其“煽动革命”的观点,得到徐震的支持,《少林宗法图说考证》:“是书近由国术统一月刊社印行,据唐君范生跋,民国十二年曾在振民编辑社出版。自一章至八章各篇,大致与中华书局出版之《少林拳术秘诀》相同,其间篇目之不同,多寡之互异,已具唐君跋中,不多述。唐君于是书,断为清季拳家,假托少林,煽集革命志士,图谋光复河山之作。以予观之,此书乃辑合众说而成,其史事之传说,则与帮会有关。其取材则兼采南北各派,实以湘派武术为本,其文辞则直是民国以来人所润色。”
唐豪从文本的时间线索上论证了“一贯禅师”横亘金、元、明、清四个朝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贯不独与觉远、蔡九仪、胡某同时,并与张全一为友,以一人而贯串金、元、明、清四代,这也是一贯的所以为一贯。”再从“洪门”出现的时间节点上考证,因粤中有蔡家一派拳技而缘附,并非实有其人:“(蔡九仪、麦姓、莫姓)以上三人,俱见《少林拳术秘诀》第十二章。《宗法》弁言,引粤籍拳家刘展臣说,谓广东拳派,有洪、刘、蔡、莫、李五家,除洪派外,余四家不可考,是该省蔡、莫二姓传习拳法,确有其事,唯其鼻祖不可考而已。《少林拳术秘诀》称蔡九仪为洪承畴的军令承宣官,以洪降满,少林中,受技于一贯。《少林拳术秘诀》第十章暗示此寺在闽(胡氏一节中,谓僧本滇人,自幼随父室浙中。父死,遂被其仆卖于闽某宜家为奴。年渐长,逃匿少林遂剃度为僧,释名一贯)。闽省少林,系本洪门而来,洪承畴降满时,尚无洪门,可证蔡九仪系秘诀作者因粤中有蔡家一派拳技而缘附,并非实有其人。”20世纪80年代,时任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的曾昭胜,挂帅武术普查工作,率领工作组,通过勘查史志、实地调研的形式,均未能发现“蔡九仪”的史料记载,因而推断其是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属于子虚之谈:“我们查过《高要府志》,并到肇庆市作深入调查,还查过《广东中士历科进士》和《蔡氏族谱》,都没有蔡九仪其人。”
1.2 流传即真实
第二种观点是“流传即真实”,部分学者认为蔡九仪确有其人,以广东武术界名流居多。黄鉴衡的观点非常明确,认为高要确有蔡九仪其人:“讲蔡家拳的渊源,大抵采诸传说,徐震也认可此说;为证它是否虚实,有人曾访问过肇庆市的武术界。据说,当地老一辈的武术界,都听过蔡九仪其名,解放前,有些老师傅曾把蔡九仪当作祖师爷来供拜,由此得知,高要确有蔡九仪其人。”曾任广东省武术队教练、广州市武术馆馆长的马志斌认为蔡九仪传说应属南拳源流的根据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可容许虚构,但亦有很多小说是借真实人物加上虚构情节或真实情节创作而成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大部分人物和《水浒传》中的宋江等人物形象。所以,《少林拳术秘诀》所载‘粤之少林拳传自蔡九仪’应属南拳源流的根据之一。”
1.3 直接认可
第三种是“直接认可”,部分学者认为《少林拳术秘诀》所述是可信的,代表人物有徐才,当代武术家蔡龙云,《佛教文化辞典》主编任道斌和《罗汉伏虎拳》编著者韩广玖等。徐才在论述武术佛教徒时,直接点明了蔡九仪:“武林中佛门弟子甚伙。清代有岭南一派之宗的著名武僧一贯禅师及其弟子蔡九仪、胡某……”蔡龙云为顾问的《中华武术辞典》中武术人物“蔡九仪”释:“明末清初高要(今广东)人。崇祯时以武科登第,为洪承畴之承宣官。明亡,匿于少林寺,为一贯禅师的高足,精于少林拳法和轻功,传腿击发与莫氏,传拳术与麦氏。”《佛教文化辞典》中关于“蔡九仪”条目的解释是:“明末清初武术家。高要(今属广东)人。崇祯年间武进士,任洪承畴之承宜官。明亡,匿身少林寺,师法武僧一贯禅师,研习少林拳法,擅长“超举术”与“腿击法”,能飞身跃于寻丈之外。后返回岭南,传授少林拳艺使之流行粤东。”南派武术名师韩广玖径直道出蔡九仪为广东南拳第一代传人:“而南派武术也曾有野史所载,即《少林拳术秘诀》里所述的:高要人蔡九仪为广东南拳第一代传人。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可旁证得:粤中之少林武术传自蔡九仪是较可信的。”
1.4 模棱两可
第四种是“模棱两可”,他们将信将疑,引用人物时用词谨慎,以近代武术家金一明,当代武术家习云太等为代表。金一明借“尊我斋主人谓”的口吻进行引用:“少林之衣钵,自达摩练身法门传入以后,尊我斋主人谓,有洪蕴禅师、觉远上人、秋月禅师,觉远传于一贯禅师,一贯传于黔之胡氏、粤之蔡九仪。”习云太站在“也有人说”的客体位置引述蔡九仪:“蔡拳相传为福建少林寺和尚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由和尚蔡福传到广东,流行于广东中山县南郎、大冲、三乡、从化县和增城县等地……莫拳,也有人说系从蔡九仪学后所创。”
2 蔡氏槐兴堂族人对蔡九仪的崇拜
《少林拳术秘诀》提到的蔡九仪,未见于其他史志或方志。现在居住在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塱鹤村的蔡氏槐兴堂族人,却一直以蔡九仪为祖先进行供奉。
2.1 塱鹤村的蔡氏遗迹
在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塱鹤村,遗留有据称是蔡九仪的祖屋一处,现今作为蔡氏族人共同祭拜先祖的场所,还有蔡氏后裔时常聚集练武的广场和馆舍,以及后世拳师曾经居住的“槐芳”屋、明代的四方水井等旧址,这些是印证明代以来村民生活、练武的遗迹。对塱鹤村九十二岁的何文焕老人和塱鹤村现任书记蔡友坚的访谈,表明该村有习练少林拳术的风俗。据何文焕回忆,他是十六岁那年到村里的武馆随蔡志仁师父学蔡家拳的,学了一路小洪拳、一路小十字拳、一路十字梅花棍和一路单刀。据蔡友坚介绍,他是蔡志仁的孙子,太公蔡雄杰及以上数代人都在村中武馆当教头,是蔡九仪的后人。先辈传授的拳术均是少林流派,村中原有小洪拳、大洪拳、小连环拳、大连环拳、小十字拳、大十字拳、罗汉拳等十多路拳和十字梅花棍、长棍、长枪、单刀、双刀等器械套路。蔡友坚还展示了蔡氏后裔现代传抄的少林拳谱《寺冠(观)传下杂技——武术》一本。至于蔡氏谱牒之类的文献,因历史原因,已经不复存在。
2.2 方志的考证
前引“盖蔡(九仪)本粤之高要人,明代崇祯时期,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言明蔡九仪武科中举之后,在洪承畴的军队中任武职。虽然唐豪以及曾昭胜等曾经作过考据而提出“并非实有其人”,为谨慎起见,再次查阅宣统《高要县志》卷十六《选举》:“武举:崇祯六年癸酉罗汝英;崇祯九年丙子罗先辅、李全斌。”崇祯年间的武举有三人,并没有蔡九仪;《高要县志》卷十七《武职》中,明代高要籍出任武职共有21人,也没有蔡姓人籍,进一步扩展到明代高要县的贡生,《广东通志》《肇庆府志》《高要县志》中同样是查无此人。蔡九仪所传弟子麦氏、莫氏云云,仅有在肇庆、高要、三水、番禺传授拳术的地理信息,因“不知其名”,亦难见于经传。《少林拳术秘诀》勾勒出少林拳术向南方传播的两条主线,其传递层次基本相同。粤中是由一贯禅师传给蔡九仪,蔡九仪再传莫氏、麦氏;皖、浙派的技术,由“西江派巨子熊氏”传给张松溪,张松溪再传给叶吉美、王皋和季代南三人。第一层次的人物一贯禅师、熊氏均为虚构,第二层次的张松溪,清雍正年间《宁波府志》有《张松溪传》。因他终身不谈少林武术,与少林派系割裂。“惟松溪少年时,曾为某僧所困辱。某僧乃少林派中人,故松溪终身不谈少林术,其门徒亦仰承师意,恨少林如仇敌。”坚持反清立场的蔡九仪,也许是因政治上的因素而被抹杀,一般来说,反清人物又怎会载入清代编纂的方志而保存下来呢?
3 蔡九仪擅长的拳术体系
少林寺素有练武之风,其拳术对广东武术的影响深远。《少林拳术秘诀》所述“粤之少林术传自蔡九仪”之说,而其它源自少林的南派拳术还有洪、蔡、李、莫等四大名家。传说中蔡九仪所师承的少林术,有功法,也有套路。
3.1 超举术
功法之中,腿法和超举最为擅长:“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击法,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丈寻以外,疾如鹰隼,令人不易防备。”“超举”是一种超凡的跳跃技术,属传统轻功的一种,少林武术称为“蹿纵术”,训练方法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跑步:“用细布袋包铅缠于小腿、两臂、脊背上,由轻而重,至18斤一块为度。由每片0.5斤渐增至每片8斤,全身五片40斤,先跑土岭和山路,须跑一年。”第二阶段跑缸沿:“缸内盛满水,渐渐把水取净,空缸仍跑如常,一年后缸不动。”第三阶段跑砖块,从竖立一块到两块叠加:“双脚站在砖块上跑,一年后,砖块不倒,稳而不动;再加砖块,两层砖叠起来,在上面跑,一年之后如砖不倒,即半成。人行不止,来回自如,砖块仍然稳而不动,即可以了。”第四阶段开始纵跳:“全身直腿平足硬向上拔起,直身不弯,向上蹿高七寸五分,需练一年功夫;全身直腿不弯,平足向上拔起,蹿高一尺半,需三年功夫。”共练八年苦功夫,纵身可蹿上屋脊房顶。如今少林还依旧保存了去毒气、防肿胀,舒筋活血,强壮骨骼,加速蹿纵术功法进展的“洗腿秘方”。
3.2 少林五拳
套路,尤其是“少林五拳”,蔡九仪练习极精。“少林五拳,蔡练习极精,至七十余岁时,犹日夕演练不稍辍。”少林五拳是少林拳术系列最为上乘的技术,“少林手技,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所谓五拳,是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这五拳都是根据动物的动作和特征编创的,目的是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五拳的手法繁多,传授的次序有严格要求,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进入全新的技术境界:“综五拳之手法,共一百七十三手,依少林技击术工夫之次第,须于一切普通运气使力,及各种马步手法等,俱习之娴熟,而后始可练习五拳术,至五拳之次第,以虎豹为先,蛇次之,鹤又次之,龙拳则最后。盖以龙拳之使运,全以气功为主,周身屈伸如游龙之行空,所谓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然此非数年功夫,不易到此境界。“少林五拳”也是在《少林拳术秘诀》第一次出现:“少林五拳初见于清末名叫‘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一书。此书是上海精武体育会卢炜昌在民国初年得自山西友人,当时除此书外,还有181式拳法图的《少林宗法》图解。此书在《拳法历史和真传》一节中写道:达摩大师创罗汉十八手之法留传于后世,此法在数百年后由觉远上人发展为七十二手的拳法,以后又受白玉峰(秋月禅师)的教示,制定为一百七十余手的拳法,白玉峰又把这拳编成少林五拳。”
蔡九仪将上述的功夫分别传授给家乡的“麦姓”与“莫姓”两人,两人均为顺德籍,后来成为粤东技击术的泰斗。“麦氏性敦厚,而体魄甚灵活,故蔡以五拳之秘诀授之。自是麦之拳法,遂为两粤冠。莫则身材短小而精悍,独得蔡之腿击与超举术。后蔡殁数十年,麦莫两氏,各专心致志于师法,几有青出于蓝之势。惟两家虽师承于蔡,久之乃各自出其心裁,以达专精独造之域。后麦则移家肇庆,莫则往来于三水番禺之地,声誉日腾,徒众亦广,而麦莫两家,遂为粤东技击术之泰斗。”龚鹏程载文指出:“麦氏为麦绳武,馆于肇庆;莫氏为东莞莫清娇。二君之技皆源于高要蔡九仪……蔡九仪、麦绳武、莫清娇一系擅长腿法,但主要是下盘腿。唯莫氏一派直蹴为多,麦氏一派横扫为长,为其差别,但都不是飞纵跳跃型的武术。”然而,龚鹏程这一结论还欠缺理据。
4 结论
4.1 甄别传说中的合理性
尊祖是旧时代乃至相当部分延伸至今的社会普遍习俗和心理,武林盛行的家、门、宗、派等,足以说明武术和宗法的关系,门派即宗法、宗派,所以不能没有祖师。拳法的祖师,何良臣在《阵纪》中称其“各有神授,世称无敌。”传说和事实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不能把传说当作真实的历史,否则就会失去历史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过去的传说,应该是从传说中找到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正是因为在反抗清朝政府统治异常激烈的近代社会,肇庆高要这一地区民间习武风气的活跃,反抗斗争激烈,涌现出个别风云人物,具有重大武林叙事的价值,才被《少林拳术秘诀》作者尊我斋主人所关注和采纳。出于宣传的需要而隐去故事主人翁的原型,假托“蔡九仪”之名,甄选成为作品中的人物,这是有可能的。有理由相信,蔡九仪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4.2 佐证故事素材的真实性
由于历代武人不文,文人轻武和明、清禁武,故拳师罕见于正史、方志,只能据各门派本人所假托或传闻而在野史或稗闻中存续。自清末到民国初年,以革命家的事迹为题材的武侠小说流行一时,武林中人就把武侠小说中的故事,甚至把虚构的武术家的活动,当作自己门派的历史来看待。蔡九仪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传说的故事素材可能是真实的,关于少林拳术在广东的流播及其对南派拳术技术风格的深刻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高要出现了一位南拳创始人这个故事素材,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挖掘和保护。为了更好地宣传地方文化,讲好南派武林故事,可以以近代历史发生的武术事件为时间界限,以高要区为空间的轴心,辐射到肇庆市、三水、番禺、顺德等地区,从可以考据的武术历史人物入手,搜集与少林拳术、蔡家拳、莫家拳、麦家拳等相关的武术资料,对比分析拳术的技术风格和动作体系,佐证“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这一故事素材的真实性,为肇庆市高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服务,为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做贡献。
(作者:林友标,章舜娇;第一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本文转载于2024年第9卷第6期《武术研究》,责任编辑为任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