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拳法相关词汇的衍化

武术拳法相关词汇的衍化

发布日期:2024-04-15 来源:太报全媒体 浏览量:689

  人类徒手演武及相互格斗由来已久,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历史上形成与之相关的词汇丰富多样,涵义各有异同,随之不断衍化,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普遍运用的武术专业术语。就武术拳法而言,相关的名词术语纷繁复杂,本研究以武术拳法为核心,结合不同时期语言的演进情况,梳理出与之相关的名词概念,以对武术术语的规范使用有所裨益。

  1 拳法展示类术语

  拳法表演或者对抗展示所涉及的术语大致有“使拳”“打拳”“耍拳”“拳势”“把势”等等。“使拳”一词出自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别有使拳,自为一家。与相扑曲折相反,而与军头司大士相近也。”宋朝“使拳”究为何种式样,已难窥其详。明朝仍然沿用“使拳”一词,有与人对打,也有独自单打。吴承恩《西游记》中有“使拳”对打情节,第二回:“(魔王)道:‘你这般矬矮,我这般高长。你要使拳,我要使刀。使刀就杀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与你使路拳看。’”第五十一回:“(魔王)我倒使枪,他(行者)却使拳。”这里的“使拳”指的是相互对抗的拳法。“使拳”也有单独表演的意思,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九卷:“(汪信之)自小学得些枪棒拳法在身,那时抓缚衣袖,做个把势模样,逢着马头聚处,使几路空拳。”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卷七:(众泼皮)“每日将酒肉来请智深,看他演武使拳。”卷三十六:“宋江和两个公人立住了脚,看他使了一回枪棒。那教头(薛永)放下了手中枪棒,又使了一回拳。宋江喝采道:‘好枪棒拳脚’。”这里的“使拳”即为智深、薛永分别独自行拳,还与“拳脚”相通。

  “使拳”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打拳”“耍拳”等词汇。元代佚名《杂剧·阀阅舞射柳蕤丸记》第四折:“范仲淹云:‘阶下有轮枪舞剑、耍棍打拳的人,唤几个来筵前遣兴。祗从人与我唤将那部署来者。’祗从云:‘理会的。部署安在?’(外扮部署)‘领打拳、打棍四人上……在西御园安排筵宴,唤俺去那里跌打耍拳。众徒弟每,跟着我见大人去来……有能打棍、打拳的,唤将出来,筵前扶侍。’部署云:“有。兀那几个打拳的教手每,上露台来耍一会拳,伏侍众位大人每”。范仲淹云:‘看了这部署每打拳耍棍,真个高强。您且回去罢’”。

  明末清初,“耍拳”“打拳”之类的用词仍然沿用。明末毛晋《六十种曲》之《金莲记·下》,“〔外〕‘你晓得什么?’〔丑〕‘小人晓得耍拳。’〔外〕‘也罢,去耍拳。’〔丑打拳介外〕‘这是什么拳?’〔丑〕‘爷爷这是猴狲拳。’”然而,“耍拳”非为戏耍更非儿戏,系表演、施展拳法之谓,必然要有一定的技法。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八:“力士打拳,浑身上下左右都照管到一些,渗漏不放空。”而以“打拳”比试拳法,又分“文打”“武打”。明代佚名《白兔记》:“〔丑〕你这狗骨头好粗懆,你敢是会打拳?〔末〕也晓得些儿。〔丑〕你可要文打?武打?〔末〕凭你要文打也得,武打也得。〔丑〕文打,只是这等打;武打,去剥了衣服打。〔末〕就是武打。”清代褚人获编撰《隋唐演义》:秦琼“只好轮枪弄棍,厮打使拳。在街坊市上,好打抱不平,与人出力,便死不顾。”“厮打使拳”即与他人对打格斗之谓。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二:“白打即手搏之戏。唐庄宗用之赌郡,张敬儿仗以立功。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速迟,全在手法。”此段文字说明“打拳”的关键“全在手法”。

  所有拳法展示的过程与“拳势”息息相关。“使拳”也就是“递走拳势”,《西游记》第五十一回:“这大圣展足挪身,摆开解数,在那洞门前,与那魔王递走拳势,这一场好打!咦!拽开大四平,踢起双飞脚。韬胁劈胸墩,剜心摘胆着。仙人指路,老子骑鹤。饿虎扑食最伤人,蛟龙戏水能凶恶。魔王使个蟒翻身,大圣却施鹿解角。翘跟淬地龙,扭碗擎天槖。青狮张口来,鲤鱼跌脊跃。盖顶撒花,绕腰贯索。迎风贴扇儿,急雨催花落。妖精便使观音掌,行者就对罗汉脚。长拳开阔自然松,怎比短拳多紧削?”文中例举悟空与魔王“递走”展现的九组“拳势”,彼此互为动因、相克相生、动静相兼,其中包括“长拳”“短拳”技法,这一场景是两人对打“使拳”的情景再现。

  然而,戏剧和小说中有关“使拳”的描述未必是格斗场景的真实再现,往往是出于人物的塑造和剧情演绎需要。所以,像《西游记》第五十一回大圣与魔王展现的你来我往,近乎于神话般的“递走拳势”,现实格斗是不可能出现的。文中所述“两个相持数十回,一般本事无强弱”是虚幻的、理想化的争斗场景。真实的格斗对决通常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显其能,互不相让,终将以胜负决雄雌,并且这种互相对抗接触的时间不会也不可能持续很久。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曾陈述属下参戎刘草堂打(使)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得势必当不饶人。最佳的交手方法即为运用简捷方式快速结束战斗。

  明朝中叶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拳”记述温家拳法中的拳势有:“四平势、井阑四平势、高探马势、指裆势、一条鞭势、七星势、骑虎势、地龙势、一撒步势、拗步势。”且谓:“长拳变势,短打不变势。”唐顺之对拳势进一步作出解释:“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门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又谓:“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可知,“拳势”系指攻守转换过程中身体姿态与姿势的起承转合。现代武术“拳势”引申为拳术演练过程中精神与形体的综合表现,而拳“势”与拳“式”有同有异。

  2 拳法内容与方法类术语

  表达拳法内容方法的词汇大概有“拳术”“拳技”“拳脚”等。“拳法”一词于元朝已出现,元代朱凯的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则我这慌忙不用别兵甲,轻轻的将衣服来拽扎。觑着他千军万马,只做癞虾蟆施逞,会莽撞拳法。”这里的“拳法”与“兵甲”类比,讲的是比试的方式手段。“拳法”泛指徒手习武的内容。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他(过迁)曾学个拳法,颇有些手脚,小三如何招架得住”。现代武术中之“拳法”指行拳过程中“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全面展示。

  清朝中叶已出现“拳术”一词,如(乾隆)《延长县志》载,宋良“刚正有识,犹精于拳术。”清光绪年间,少林拳术流行于社会,还有人能“治金创劳瘵,兼用推拿按摩术”,如清光绪时期陈作霖编纂的《金陵通传·续通传》所述。

  “拳术”即指徒手套路及技法、功法的演练。《清稗类钞》所述“拳术”形形色色,如“有异僧,就广场演拳术。往觇之,见僧飞身凌空,翻纵腾跃。”此中异僧展现的“拳术”中包含“飞身凌空,翻纵腾跃”的动作;“丹徒武举文某善拳术,力举数百斤,气不喘,面不頳。”这位“丹徒武举文某”所善之“拳术”能“力举数百斤”,说明拳术以力量为基础;“于是择一巨碑,作势运气,击之,轰然一声,碑已中断,来者惊谢去。由是玉清宫拳术,远迩咸闻,而卞尤以铁拳称於时。”玉清宫(道家)拳术包括硬气功,作势运气,力断石碑,称为“铁拳”;杨某“精拳术,骈五指能切砖石。”拳术中包含功法。《清稗类钞》技勇类“拳术各技”一节讲述得更加清楚,拳术家擅长的技艺还包括少林拳、太祖拳、通臂拳等,还有长短器械以及对练等项目。

  清末,“拳术”还与“拳技”混用,《清稗类钞》技勇类记,“光绪戊子己丑间,鲁人李某子至常州,售拳技。时于广场献艺,兔起鹘落,剽疾如风……郡有豪家子十余人,年少好事,聘李为师,授拳术。”此则信息透漏“拳技”与“拳术”同义。又记:“有鲁某者,拳师也。自言力能举鼎,精拳术,门徒百余人。赵……为鲁之高足弟子,拳技独有心得。”拳师鲁某“精拳术”,弟子赵某于“拳技独有心得”,寓意“拳术”“拳技”相通。(光绪)《南部县舆图考·计开练勇章程八条》:练丁“凡枪炮刀叉长矛等项,分队学习……除操演外,或学腾跳拳技。”地方操练团练,除操演枪炮刀叉长矛等项外,还要“学腾跳拳技(术)”。而精善拳技者,又能执械而斗。(同治)《泸溪县志》卷九下:徐疯子“负气力,习拳技。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联甲逐贼。操棒率其徒与贼斗,连毙三贼。”(光绪)《富平县志稿·补遗》卷六《忠节》:“展广荫,柏树窑人;王霸,王家庄人,二人俱通拳技……各奋械力击。”擅长拳械技法者“遂通武术”,如《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跛僧“生有武力,父兄爱余,授以拳棒,幼时遂通武术”。

  “拳脚”一词流行于清末,地方训练义勇亦“操练拳脚”,《清稗类钞》吏治类《吴堦行保甲法》:“又招募官丁,训练义勇,开操演技,一曰拳脚,二曰长枪,三曰杂技,即鸟枪刀棍之类也。”“拳脚”亦通“拳法”。《清稗类钞》技勇类《眇僧用五毒功》:“嘉庆时,湖州练市镇有拳师濮焕章,名甚著,尝应聘四方。后年老倦游,乃家居。邻有鱼牙沈大,孔武有力,能以一手断奔牛脊骨,亦粗通拳脚,性横好斗。”民国时期,“拳脚”一词作为专业性术语仍然沿用。国术国考、省考、市考中的“拳脚”比试即为散打比赛。

  3 传艺者的称谓

  元明以来,对传拳授艺者的称谓多种多样,内涵不尽相同而富于变化。有“部署”“拳师”“教师”“拳家”等。上文提及之“部署”,“唐宋时为武职名,地位相当于都头,后来成为拳棒教师或拳棒比赛时主持人的称呼。”相对通俗的称谓叫作“拳师”,是以教授拳脚、器械技艺或以保镖为业的谋生者。宋调露子《角力记》有“拳师胡某勇敢”之句。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七:“至使当世拳师打手(拳)。”拳师不仅教授拳脚功夫,兼以传授器械技艺,如明李栻《困学纂言》卷六:“试看两个拳师比棒。”清顺治时期黄居中修的《灵台志》卷三:“招募拳师,传教武艺。”“拳师”亦可称谓“教师”,如《荆川先生文集》卷三载记“杨教师枪歌”。《水浒传》第九回中的军旅武艺“教头”与民间武术“教头”没有本质的不同,都可称为“教师”“武师”。

  还有“拳家”一说是指业内公认行拳走架之行家里手,其技艺远胜于普通“拳师”。《武编前集》卷五《拳》中所述人物“钺”就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拳家,他不仅精通温家拳法,而且兼习他门技艺。唐顺之记曰:“温家拳则钺所专习……(温家三十六合锁、山西刘短打和吕短打)三家短打,钺亦颇能”,并且“家有谱”。可见“钺”的拳法技术全面,理论知识丰厚,武功高强,堪称“拳家”中的典型代表。黄百家《内家拳法》语云:“拳家惟‘斫’最重”;曹焕斗注《拳经》论步法:“多少玄机里面藏,此是拳家真秘诀。”论闪法:“‘闪’乃身法、脚步之根本,而实拳家之秘法也。”《清稗类钞》技勇类“拳术各技”称擅长此技之“拳师”为“拳术家”。民国时期,各市县国术馆聘请的国术教师,有称“教授”或称“教习”,知名拳师有称“武(国)术家”者。现今,民间传拳授艺者通常被称为“拳师”,德艺双馨的著名武术工作者才被称为“武术家”,如最高荣誉段位(九段)获得者蔡龙云、张文广、何福生等。

  4 拳法流派术语

  有清一代,拳法的家、宗、派等派系逐步清晰,“拳家”“拳技派”“拳派”“南派”“北派”均是拳法流派的代名词。关于“拳派”,清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卷一《派考记》、卷四《补遗》“拳技派”均述:“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所谓“拳技派”即为“拳派”,有内家、外家之分。更加明确的记述见于徐珂《清稗类钞》宗教类《道教》:“吾国之技击学,向分内外二家。外家出于达摩之禅宗,称‘少林派’;内家出于武当山之道家,称‘武当派’。”且不论这种说法的真伪对错,仅就武术分“家”称“派”之现实而言,这一说法当出现于清朝。

  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6年)进士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角抵》有云:“北脚南拳两擅名,健儿格斗敢横行。年来短打空无敌,亡命何人抱不平。”自注:“即格斗戏。有南拳北脚之称,亦名短打。”“南拳北脚”义近或等同于“南拳北腿”,可见,此说于清朝中叶已经流行民间。“南拳”“北腿”之说与“南派”“北派”之说相呼应。晚清陆士谔章回体小说《十尾龟》第七回:“拳法分为南北两派,俗语叫做南拳北腿。南派推武当宗为第一,北派尊少林宗为首领。武当宗是大明太祖皇帝洪武爷传下来的,少林宗是姚广孝姚少师传下来的。武当宗又叫内家,少林宗又叫外家,这两宗便是天下拳术家的宗主。此外小宗小家,不知有到多少,却都从大宗里传出的。一拳两拳,加上点子花样,并不是真正家数。”小说家言非可全信,亦或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映照。文中所述“拳法分为南北两派,俗语叫做南拳北腿”,说明拳法是以“南拳北腿”的技术特征分门立派的,背景即为“少林宗”“武当宗”。这里的“宗”与“派”同义,合称“宗派”未尚不可,譬如《拳经·序》(民国邈园丛书本)云:“《拳经·拳法备要》各一卷,传钞本,其法为少林宗派。”可见,“南派”“北派”之说自“武当派”“少林派”衍生而来。

  民国初年,武术界又产生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拳派之说。精武体育会创始人之一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记:“今日拳术大类分为南北,容有未尽,尚有长江流域派别,间乎南北之间者。一九一七年间由余与陈铁笙集合南北各派拳师会议,确定拳术系统,分为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以三大水系划分拳派于学术确有创新韵味,意图淡化具体的武术派别观念,消解门户纷争。然而,此说并未融入社会主流而独树一帜。

  20世纪20年代末,拳派又有新的诠释。万籁声言:“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少林派别最多,武当虽派别较少,但今之流传者,多失真义,现惟太极一门,然不若昔日之神微矣。少林又分南北两派,南重拳,尚短手;北重腿,尚长手。”这一说法是谓武当派式微,少林派又分南北两派;南拳北腿、短手长手则为其技术特征。执此观点者显非万氏一人,藜青亦云:“外家又分为南北二派。南北两派中,又分无数小门。”少林分南北两派的缘故,当与“南北少林”之说不无关联。万氏又云:“宗派分少林、武当两派。少林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武当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是谓达摩、张三丰分别为少林、武当之宗师或祖师。“祖师”“宗师”往往被奉为开宗立派的初祖先师,受人尊崇拥戴且地位至高无上。经后人考证,所谓武当、少林宗师其实都是前人的附会假托。

  拳法流派的划分也带来负面的影响。1928年,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为了突出国术的流派特色,将业务机构设置为以外家拳为代表的少林门和以内家拳为代表的武当门,各自组织并实施教学。但这一貌似顺理成章管理方式的劣势与弊端很快便显现出来,传统宗派门户恶习于各自成员的思想领域中作祟泛滥,因而相互鄙视,相互攻讦,不断发生矛盾,逐渐恶化,最终酿成两门公开较技,试决高低的态势。比武结局虽未分出胜负而造成恶果,但双方也未握手言和。经此严重事件,令馆长张之江感到设立两门管理体制是不恰当的。这与中央国术馆既定之“化除宗派门户之见,不分内家外家;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遂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改为“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即理事会、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实施管理。

  5 结语

  历史上与拳法相关的词汇繁多而富有变化,此类词汇于正史鲜见,而多见于元明杂剧戏文、明清笔记小说或地方志,是以说明武术拳法系属俗文化范畴,并且此类用词文义互通,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因之字异而义近。拳法相关词汇因戏文、小说行文的需要,或地区方言的缘故,总体概念含混不清,但随着武术社会化进程的加剧,有的因使用频率不高或受时代局限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如“使拳”“耍拳”“部署”“教头”“拳家”等;有的逐步衍化为当今仍然沿用的武术专业术语,如“打拳”“拳术”“拳法”“拳势”“拳师”等,而“内家”“外家”“武当派”“少林派”“南派北派”“南拳北腿”间或有人提及,但早已不再是热门话题了。

  (作者:林友标,王开文,康戈武;第一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转载于2024年第9卷第3期《武术研究》,责任编辑为任苗苗)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