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太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全域旅游为笔墨,勾勒出一幅文旅融合的时代新画卷。从汾水岸边的雁丘园到西山脚下的晋祠圣境,从府城烟火浓郁的钟楼街到工业遗存焕新的艺术社区,太原不仅是游客行程中的“中转站”,更成为值得深度体验的目的地。
全域布局,重构“城景一体”空间格局。过去,游客对太原的印象多停留在“晋祠一日游”的浅层观光。如今,太原以“一环一带四大板块”为骨架,推动旅游空间从“点状分散”向“网状联通”转变。“一环”串联东西山生态景观,“一带”打造汾河文旅长廊,四大板块错位发展、功能互补,逐步构建起“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汾河沿线的景观提升工程成效显著。北起雁丘园,南至晋阳湖,跻汾桥横跨两岸,长风文化岛点缀其间,形成一条融合生态休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于一体的滨水活力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老龙头景区开放,太原将又新增一处“山水林田与历史古迹交融”的新地标。
与此同时,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为全域旅游注入新内涵。万柏林区的老机械厂经过改造成为艺术文化社区,既保留工业记忆,又植入文创业态,成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尚气息的城市客厅。“保留—改造—活化”的模式,正是太原推动“城市更新”与“旅游升级”互促共进的生动实践。
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融合”。太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场景。近年来,太原积极把握文旅消费新趋势,大力引进和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现代演艺活动,以时尚活力赋能城市文旅品牌。多场演唱会在山西体育中心等地成功举办,不仅场场爆满,更显著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交通业的消费增长,实现了“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的集聚效应。非遗资源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非遗美食地图”引导游客寻味老字号,“非遗工坊”让剪纸、漆器等传统技艺可体验、可带走,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全域旅游的最终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市民和游客。太原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在晋源区店头村、赤桥村等古村落,通过保护性开发打造特色民宿与研学基地,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沉睡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带动增收的“活资产”。在钟楼街历史街区,老字号与文创店共生共荣,既保留城市记忆,又焕发商业活力,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文旅发展更有温度、更富获得感。
太原的全域旅游实践表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绝非简单的景区建设,而是城市功能、产业生态、文化魅力、治理能力的系统升级。下一步,太原全域旅游建设应在“全时旅游”上重点发力,通过发展夜间经济、四季旅游、数字文旅等业态,打破时间限制,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资源整合,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
以文旅融合为杠杆,撬动城市功能重构、产业生态焕新与文化魅力增值,最终指向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当“城”与“景”的边界消融,“旅”与“居”的功能共生,太原描绘的正是一条依托内在禀赋、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