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过西山的窄峡陡滩,汾河一路欢跃,流经烟火繁华的城市,在太原南部冲刷出大片沃野。时光如同流水,泛起纪念抗战胜利的波涛,又将无数普通人的经验堆积成记忆的沃土。当犁铧深插,翻起历史的泥土,曾经激荡在青纱帐里的呐喊声、枪炮声,依旧在一个村庄的日常中、生活里,倔强传承,无声渗透,滋养长久。
汾河流经清徐,第一站是长头村。“这是村名来历的一种说法,也有人说是潇河、汾河在这里汇合,雨季发河涨水,浪头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定昌说,“长头村人有爱争先、爱拔头的传统,抗战时期有100多名青年踊跃参军,是周边村最多的。”尤令人称道的是,村里5名船工坚守8年,在连天的烽火中搭建“斩不断的红色通道”,紧紧地连接起吕梁山区与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
至今,这些记忆,零落而又坚韧地,沁润着河畔的田野乡土。
铭记:不惧风浪渡口稳
“冬天在木头桩上铺高粱秆填土架桥,夏天撑着渡船来回……3条秘密交通线里,咱村这条最安全。”75岁的村民梁守福低头默思,大伯梁映棠讲述往事的场景如在眼前。
1937年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清源、徐沟等县同时沦陷,晋中盆地顿成敌我交错地区。日军盘踞县城,控制交通要道沿线,农村则是抗日队伍的活动范围。为打通吕梁山区与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八路军开辟了多条横跨晋中盆地、长达百余里的秘密交通线。长头村位于汾河东岸,群众基础扎实,又有梁映棠等可靠的交通联络员,成了秘密交通线上的关键站点。
1943年春,梁映棠在准备护送八路军过河时不幸被捕。“日本人用烧红的铁柱烫,用辣椒水灌,他始终咬紧牙关,谎称是‘给皇军看木料的’,最终组织想尽办法才把他救出来。”梁守福介绍说。梁映棠与其他船工一道,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同志、传递密信、运送物资,整整8年,用热血筑牢红色通道。
当时,渡口位于汾河二坝上游。93岁的村民孟昭吉指着村西方向说:“去渡口要过一片坟地,日军一来,我们就赶紧躲进坟包之间。”10多岁时,他曾在渡口旁放哨,亲历不少惊险时刻。
“那会儿,长头村号称‘小延安’,联络点设在村东北角的观音堂。”93岁的老书记孟福有自豪地说,“1943年秋天,彭德怀、刘伯承就是经过咱村渡口返回的延安,梁映棠专门备好渡船,顺河而下,半个小时就到了对岸。”这些历史细节,抗战老兵王立岗的回忆录《战斗在晋中平川》里也曾提及,成为长头村红色过往的有力佐证。
寻根:让历史不再沉默
流光易去,人间有情,当年在渡口旁放哨的孟昭吉已满头白发。不忍昔日故事渐被遮蔽,长头村两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村民,毅然扛起抢救红色记忆的担子,开始一场与时间比拼的赛跑。
今年58岁的孟二昌是徐沟中学的教师,自2013年起,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村史搜集中。起初没有智能手机,他就手写记录老人的口述;遇到旧文书、老照片,便四处借复印机留存。为了核实细节,孟二昌跑遍省、市、县三级档案馆,82岁的孟拖来是他的“专职司机”,每次出门前都给三轮车满满地充好电,“二昌说去哪儿,就去哪儿”。
10年前,革命烈士孟晋源家的老房子倒塌,家中遗留的文书部分丢失。“子女们赶回来时,零散撒了一地,虽然保住了剩余资料,但民国初期到1946年的档案还是少了一块。”至今忆及,孟二昌神色间难掩惋惜。留存资料里,最完整的是一套1931年短暂发行的半月刊《前路》,“九一八事变前后,省城开始宣传日本人的侵华野心,咱村很早就接受了抗日宣传。”孟二昌说。
孟二昌整理资料用一台老式黑灰色笔记本电脑——外壳漆色斑驳,风扇嗡嗡作响,点一下鼠标得反应几秒钟。小心翼翼点开文件夹,等待一张张泛黄文书、老照片的扫描件布满屏幕,匆匆看完迅即关机,生怕设备故障“吞”了资料,为此他特意买了3个硬盘备份。
远在江苏无锡的孟定义,则经历着另一种跋涉。2019年,68岁的他在老兵回忆录中发现了“梁映棠备船”的记载后,便通过微信、电话联系村内参军老兵及其后人,开始一点点完善历史信息。“还是太晚了,好多老人已经不在了。”耗时一年半,他在照看孙子的间隙,系统整理出包含长头村船工、堡垒户、抗美援朝老兵等上百人的事迹,以及20多处交通线遗址的信息。村委会主任孟定昌特地打印了一套,沉甸甸的袋子放到桌上“嘭”的一声,拿出来,厚厚一摞,有成人小臂那么高。
最近,孟定义张罗着让儿子在网上定制了一张“1.5米×1.4米”的晋中地图,打算亲手标注好3条秘密交通线,寄回村里留存记忆。
传承:记忆照亮前行路
走进长头村,柏油路直通村委会。广场上的党建村史文化长廊里,图文并茂的展陈生动还原了船工们护送八路军往返渡口的往事。村委会旁建有孟氏祠堂,2700余名村民,80%姓孟。“有完整的孟氏家谱,我是孟子第74代后人。”孟定昌说。
红色基因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共生。抗疫期间,村民3天自发捐款40多万元;村内道路硬化亮化,除财政奖补、村委会出资外,村民自愿筹集其余款项;今年,整修观音堂红色遗址,不少村民出钱出力,让抗战记忆与老建筑重焕生机。
年轻的一代成长、涌现。“村里105名党员,多数是退役和现役军人,另外,每年有98户领取军烈属慰问品。”村党委委员孟星星,从另一个角度讲述红色传承。说话间隙,刚通过公考的大学毕业生孟千千来村里办理政审手续,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的张美玲麻利地给材料盖上章。
村庄里澎湃着发展动能。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库房被整体出租给附近的建材市场;河岸边200亩果园,玉露香梨、葡萄长势喜人,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今年,村委会大院西侧新盖了7间新房,3间合并规划为村史馆。孟二昌已设计好了展陈方案,“辛亥先驱、民国乡贤、东北沦陷、家乡遭难……”26个板块清晰标识了长头村的百年过往。
从船工们用生命守护秘密交通线,到传承者执着复原抗战记忆图谱,再到新一代用实干书写发展新篇,在历史与现实的“渡口”,长头村人又筑起一座鲜活的“红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