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山西侯马乡下,萝藦不仅在野地里随处可见,就连篱笆、老树枝丫上,也爬满这种缠绕生长的藤蔓:开着淡紫或白色、幽香四溢的簇状小花,结出纺锤形青黄果实。萝藦又名羊婆奶、天浆果和芄兰等,在我国山西、山东、江苏、辽宁等省均有野生种群。别看它不起眼,生命力却极顽强,千百年间,这种乡野植物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寓意,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实用价值。
萝藦之名,可追溯至《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女萝”是萝藦的古称。古人见它藤蔓柔弱,却能攀附于松柏等高树生长,便冠以此名,后来被《本草纲目》正式收录,定名为“萝藦”。
事实上,萝藦始终与“坚韧”和“思念”两大意象紧密相连。即便生在贫瘠土地,历经风吹雨打,它也能牢牢攀附他物向上蜿蜒;而它的果实,更被赋予“思念”的含义。相传古代有外出求学者,临行前母亲会在庭院种下萝藦,叮嘱他“见萝藦结果,便知家中牵挂”,此时的萝藦,成了传递乡愁的信物。它的花虽小且不艳丽,香气却格外浓郁,因此常被文人墨客写入诗词,如“露染靡芜叶,日照芄兰枝”“枸杞萝藦俱不食,樱桃芍药偶相亲”,字里行间尽显这一寻常风物的独特之美。
对我而言,萝藦更是难忘的“童年野食”,是刻在记忆里的乡野味道。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祖母总会到篱笆跟前摘下它的嫩茎叶,先在沸水中焯烫,再放入凉水里浸过。无论凉拌、清炒,还是做汤、包饺子,吃来都别有一番清爽风味。除了嫩茎叶,我和伙伴们夏天在野地里割草时,看到青绿鲜嫩的萝藦果,会摘下来剥开,吃里面的白瓤,入口自带清甜,是独属于乡野的童年滋味。
更值得一提的是,萝藦的全株均可入药。萝藦性温,味甘、辛,具有通乳、解毒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萝藦“主劳伤虚羸,补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轻身延年”,足见其在滋补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