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保宁寺是明代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稳稳地伫立在那里。踏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明代留存下来的塑像——关公、关平与周仓。殿中的关公塑像,极具特点,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关公形象大相径庭。平常所见,关公要么是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的站姿,仿佛下一秒就要跨马出征,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要么是捧书夜读《春秋》,沉浸在知识与道义的世界里,尽显儒雅与智慧。可保宁寺里的这尊关公像,却是坐姿。那端坐的姿态,少了几分征战沙场的凌厉,多了几分运筹帷幄的沉稳,仿佛在静思着天下大势,谋划着忠义之道的践行。再看面色,寻常关公像多是红脸,象征着忠义赤诚,或是金脸,透着神圣庄严。可这尊关公像,却是黑脸。那深沉的黑色,似蕴含着无尽的威严与力量,仿佛能震慑住世间一切邪恶。
关公雅号“美髯公”,他的胡须向来是连鬓为一个整体,飘逸且富有层次感,为其形象更添一份潇洒与不凡。但保宁寺的这尊塑像,胡须却是三段胡。这独特的造型,打破了人们对关公胡须的固有认知,却也让这尊塑像更具别样的艺术魅力,仿佛在细节处彰显着古代工匠的巧思与创新,让关公的形象在传统中又多了几分新奇的韵味。还有那肩部,是溜肩的形态,没有了常见的挺拔与刚硬,却又在柔和之中,传递出一种别样的气度,似是将关公的威严与亲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关平与周仓的塑像位列关公左右,同样栩栩如生。关平,作为关公之子,塑像透着青年将领的英气与稳重,仿佛随时准备听从父亲的调遣,为了忠义之事奔赴前方。周仓,那壮硕的身形、坚毅的面容,手中或持兵器,或作护卫之态,将他的勇猛与对关公的忠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看着这三尊塑像,千百年前那忠义的故事仿佛在缓缓上演。
保宁寺里的塑像,从明代一路走来,见证了岁月的更迭,朝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人对忠义精神的崇尚与传承。同时,它们更是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晶。那每一刀的雕刻,每一处的着色,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让冰冷的泥塑拥有了灵魂,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保宁寺内,望着这些塑像,心中满是感慨。岁月或许会在建筑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却无法磨灭这些艺术珍品的光彩。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向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传递着忠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