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县一宣传栏中,张贴了这样一张宣传标语,上写:“趁势而上,全面谱写……新篇章。”其中,“趁势而上”是“乘势而上”之误,错在“趁势”与“乘势”的混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趁势”与“乘势”均收,且释义均为“利用有利的形势(做某事);就势”。然而这两个词语在出处、意义、感情色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乘”的本义为“登车”,后引申为“凭借、利用”,也有“驾驭”之意。“乘势”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上》齐国名将孙膑之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锄头),不如待时。”强调借助时势比单纯依赖智慧更重要。蔺相如以“抱璧撞柱,玉碎人亡”的决绝破强秦之逼,完璧归赵,是“乘威慑之势”;李冰修建都江堰,分流灌溉,变水患为水利,是“乘水流之势”;周瑜利用东南风火攻曹军,是“乘天时之势”;刘邦“约法三章”得关中民心,推翻秦朝,是“乘民心之势”……因此,“乘势”强调驾驭有利的客观趋势,具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趁”的本义为“追逐”,后引申为“利用时机”。到了唐代,随着口语中“趁”的渐兴,人们在表达“利用(机会)”等意思时,常用“趁”代替“乘”,甚至混用。这一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也有说明:口语中多说“趁”。明清文学中“趁势”一词更是高频出现,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那大汉趁势抱住武松,却待用力……”《红楼梦》第一一九回:“王夫人等想来不错,略开笑容,众人便趁势劝王夫人等多进了些饮食。”可见,“趁势”侧重对有利时机的捕捉,强调主动借力,具有中性或贬义的感情色彩,多用于口语。
在现代汉语中,“趁势而上”和“乘势而上”已成为常用短语。“趁势而上”指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势头,迅速行动以达成目标。该词强调的是行动的及时性和主动性,多用于具体行动或竞争场景。如:“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该公司趁势而上,不仅扩大了生产线,还拓展了海外市场。”“他晃过对手,趁势而上,将球一脚踢进了球门。”
而“乘势而上”指驾驭已有的有利形势,顺势而为。该词强调的是对形势的把握,多用于长期趋势或战略布局,通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带有积极、正面的色彩。如:“我们党已经走过创造辉煌的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了乘势而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的关键时期……”
“趁势而上”和“乘势而上”在实际使用中有时可以互换,但根据语境准确使用更显语言的精准性,尤其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应准确领会“乘势而上”的深刻内涵——它体现的是对国家发展大势的自信和战略定力,而不仅是对短期机会的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