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发布日期:2025-10-22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815

  【狐突庙】

  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增补扩建。庙址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现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献殿内山墙绘壁画60余平方米,内容为利应侯布雨、回宫图。正殿内现存元代彩塑8尊,其中两尊为狐突夫妇像。

  狐突,狐氏,姬姓。《史记》载:“狐氏出自唐叔虞,姬姓。”狐突后来进入晋国政坛,他的一生可谓文武兼备、忠心耿耿、深明大义,凭借智慧与忠诚在春秋时期大放异彩,最后因为坚守忠义被晋怀公所杀。晋文公继位后,为表彰狐突的忠义,将他安葬在清徐附近的马鞍山。

  狐突不仅在当时赢得了晋文公的尊敬,他的忠义气节对后世也产生很大影响,在百姓心中具有很高地位。在他死后,埋葬他的马鞍山随着时间流逝,在百姓口中逐渐变成了“狐突山”,也叫“狐爷山”。而以狐突山为中心,在今天的交城、清徐一带,对狐突的崇拜也开始慢慢流行。

  最初,人们只是感于狐突的忠诚而立庙祭祀,将狐突供奉于庙中。也正因为如此,当他们面对困难感到无助时,便会祈求狐突的英灵帮助。清徐、交城一带以农业为主,所以农民祈求最多的就是雨水,或许是巧合,好几次祭拜狐突之后便天降甘霖。因此,狐突祈雨灵验的名声不胫而走,他就此被清徐一带的百姓视为兴云布雨的“雨神”。而随着信奉狐突的人越来越多,政府也开始介入。

  北宋末年,民众对狐突的崇拜被山西地方官员上报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看到狐爷施雨的奏章后,认为狐突生前忠心耿耿,死后能够替百姓降雨消灾,加封于他有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赐额狐突祠为“忠惠”,宋宣和五年(1123),又加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

  宋徽宗的加封,对于狐突崇拜来说意义非凡。在中国古代,并非所有的民间崇拜都会得到朝廷认可,那些不被国家认可的往往会被冠以“淫祀”之名而废除。相反,在得到君王的封号后,百姓便可以合理地供奉祭祀。随着宋徽宗的加封,狐突正式从忠诚的臣子变成了被国家认可的神灵,因此对狐突的崇拜也愈加广泛且绵延不绝,其范围更是遍布整个山西,甚至远及河北。

  而在狐突崇拜发源地清徐,当地人更是在马峪乡为他建立了专门的庙宇,即“利应侯狐突庙”。

  这座庙宇始建于北宋,在狐大夫古祠的基础上加以扩充,金、元、明、清历朝均多次修葺。整体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875平方米,院落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前院由宽敞的院落与过门戏台相对应,组成一座可容纳千人看戏的露天剧场。院落正对面是献殿,有五大开间,硬山顶琉璃剪边,殿内有柱子6根,非常宽敞,是旧时用于祭祀的主要场所。一面清代光绪年间的匾悬于正门梁架正中,上书“泽沛苍生”。殿内南北靠墙的地方,各立碑四通,主要记述了历次修缮增损以及民众祈福感应事例,正与“泽沛苍生”题匾相印证。

  从献殿进到第二重院落,对面便是狐突庙的三间正殿,分为前后两室。正殿门上悬挂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匾额,上题“三晋名臣”。后室的殿内,塑有狐突夫妇坐像及官吏、武士、侍女像,存有2通元代石碑,16通明、清石碑。整个庙宇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宋、金、元、明、清几个时代的特色并颇具规模,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除了立庙,祭祀狐突更是变成了当地的民俗。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西马峪八村社便轮值赛会,祭祀狐神。这天,人们会宰杀肥羊一只,焚香供奉,祭后全村老幼分餐共食,同时在庙中戏台上唱大戏三天以谢神,共唱“三本六会十二出”。或许是为了取悦龙神,常演剧目多与“龙”相关,这也说明唱戏的主要目的是求雨。除祭祀演戏之外,庙会期间还伴有贸易交换、摘花求子、祈福还愿等民俗活动,以及锣鼓、花灯、背棍、铁棍、竹马、推车、二鬼跌跤等社火表演。每当此时,全县的人大都会来观看,西马峪附近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从忠诚不屈一心为国的大臣,到行云布雨造福一方的“雨神”,狐突身份的变化,其背后固然有身居庙堂的达官显贵们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契合了乡间平凡百姓的心理需求,成为当地人精神上的寄托和文化上的财富。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