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家住娄烦常家坡村的冯完平老人突患偏瘫,20多天后溘然离世,时年68岁。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在箱底发现了他的兵役证和“上甘岭集体二等功”军功章。后来,在前来吊唁的战友叙述中,人们了解了老人不为人知的英雄往事。
冯完平,原名冯万平,太原市娄烦县下静游村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中,他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初期,冯万平所在部队开赴济南,编为炮兵部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冯万平所在的第15军炮兵部队奉命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岭战役打响。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调集大批飞机、大炮、坦克,对我志愿军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狂轰滥炸。
拂晓时分,我炮兵部队开进上甘岭方向,一场炮火密度堪称世界之最的战役拉开帷幕。15军炮兵部队编成多个炮兵群,高炮独立35营被编入高炮群。
营长脸色凝重,大声作战前动员:“同志们,这次战斗我营的任务是负责我537.7高地、597.9高地的防空,掩护我地面炮群,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你们怕死吗?”
“不怕!”战士们的吼声在山谷里震荡。
“我命令,一连到达庄子山,二连到达德山岘,三连到达宗铁洞,到达指定阵地后,立即投入战斗,出发!”
“是!”全营部队如铁流滚滚,驰往阵地。
二连三班的炮车司机兼装填手冯万平猛地发动炮车,载着全班战友驰向德山岘。
太阳刚露出山头,美军炮兵校正飞机不断在我志愿军阵地低空掠过,进行观察指挥,为其轰炸机和炮兵部队寻找目标,校正弹点偏差。校正机飞走一两分钟后,敌轰炸机和炮兵立刻向我阵地倾泻炸弹。冯万平和战友们迅速在山坡架起37(mm)高炮瞄准目标,一架敌校正机被击中,冒着浓烟撞向山沟。
连日来,为打瞎敌人的“眼睛”,冯万平和战友们果断采取在掩体之间游击作战、高炮上山增加射程、进入前沿坑道、草丛潜伏等灵活战术,痛击敌校正机。
在血与火的炮战中,冯万平冒着敌人的炮火,加大油门驾驶着炮车在盘山公路上转移,到了炮车上不去的地方,就和战友们身拉肩扛,把火炮抬到山上,肩膀被压得鲜血直流。一到阵地,冯万平和战友们便开始装填炮弹,有时炮管因为发射太频繁而发烫,他们就用小便降温,然后继续装填。遇到炮架被炸坏,他们就直接单膝跪地,用身体当炮架。
不久,高炮阵地成了敌机和敌炮轰炸的重点。冯万平被敌人炮弹的冲击波震得晕了过去,多亏班长给他灌了急救药,他苏醒后又继续投入战斗。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高炮群击落敌机50架,击伤150多架,迫使敌机只能在我阵地高空2000—3000米以上、前沿8000米以外活动,大大降低了杀伤力。冯万平所在班级荣立“上甘岭集体二等功”。
1954年,冯万平从朝鲜战场回国,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炮声震穿了冯万平的耳膜,使他养成了大声说话的习惯。1956年,冯万平光荣退伍,回到了阔别14年的家乡,太原市娄烦县下静游村。“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年,41岁的冯万平由于长期在部队生活,仍是单身。1963年,经一位亲友撮合,他与常家坡一位妇女成婚。
落户常家坡后,冯万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冯完平,过起隐姓埋名的生活。他始终保持着老兵风骨和英雄本色,从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的军旅生涯,更不以此为资本,向当地政府提任何要求和照顾。人们只知道他当过兵,但并不知道他的赫赫战功。
老冯有一副好身板,哪里有苦活累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初到常家坡那几年,他参加了本村在汾河水库承揽坝面铺石工程的工程队,工程上最大的石头都由他来扛。几年后,队里缺少合适的放羊人选,老冯毫不为难地答应队长,又当起放羊汉,风餐露宿,无怨无悔,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老冯总是把享受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从不愿与别人去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拨下来的“救济款”,在评定困难户的社员大会上,老冯总是说:“还有比我家困难的,给他们吧!”
老冯有副热心肠,喜欢帮助别人。邻居褚全林老两口无儿无女,遇到雨雪天就吃不上水,每当这时,老冯便给他们担去,几年如一日。他有一手编柳的好手艺,好多人家都有他编的箩筐、笸篮。人们提起他时,都会由衷地说:“老冯,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