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旧志中的“重阳节”

山西旧志中的“重阳节”

发布日期:2025-10-22 来源:太原新闻网 浏览量:935

  重阳节是秋季除中秋节以外的又一个重大节日,在山西大多数地方称“过重阳节”,岢岚县等少数县称“游重阳节”。从旧志记载看,过重阳节时,山西民间除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吃花糕外,还有逆女追节、隆师占卜、祭祖祀神等节俗。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期间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山西晋南地区至今流传“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民谚。

  最初的登高只指登山,后来演变为还可以登楼阁、登佛塔。最有意思的是,到山上的庙会赶会,能“以代登高”。九月九日,各地庙会商贾云集,且都有戏班演戏,叫“重阳戏”。重阳庙会规模宏大,远近各县都来赶会,人们以登高采野菊为乐事,返家时买油糕或花糕,带回和家人共享。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登高已经由最初的消灾避难演变为吟诗酒会,称为“登高会”。山西旧志中记载的各种节令诗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吟颂重阳节登高的。对这种登高会,“士大夫相竞为乐”“乡民多不然”。

  插茱萸

  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被称为“辟邪翁”。茱萸的使用方法有多种:插茱萸、佩茱萸囊、饮茱萸酒等。

  “插茱萸”最简单,折一枝茱萸戴在头上就万事大吉。复杂些的,就是康熙《黎城县志》、乾隆《平定州志》等十余部旧志中记载的“佩茱萸(囊)”。用一只小小的红香袋装满茱萸佩带在身。明万历《太谷县志》、清康熙《介休县志》等20余部旧志记载了饮茱萸酒。饮法有二:一是将茱萸研碎,放入酒中,加少许盐;二是用酒服茱萸子。目的都是避不祥,避毒,避邪气。

  赏菊花

  古人认为菊花能延寿,所以又称为“延寿客”。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时期,观赏菊花因此成了重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山西旧志中记载到山上或田野“赏菊”的,有明万历《太谷县志》《沃史》、清乾隆《潞安府志》等30部府州县志。赏菊,就免不了采一枝来戴,称为“簪菊”,见于清乾隆《榆社县志》《武乡县志》等。朔平府(辖今大同市、朔州市一带)、平阳府(辖今临汾市、运城市一带)及其所属州县共20余部府州县志中记载:赏菊时,还要“采野菊以归”。

  明代,曲沃等地将采回的野菊花栽入盆中,供人们观赏。清代中后期,养植菊花的规模、技术大大发展。太原府的太谷、徐沟(今属清徐)等地富庶之家,已经有专门的菊园,并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艺,“园菊盛开,蓺菊之家竞相过从品尝”,交流园艺。

  明代崇祯《山阴县志》和清代康熙《朔州志》、雍正《阳高县志》等十余部府州县志记载了酿制菊花酒。趁菊花开放时,连茎叶一起采回,在以黍米酿酒时掺入菊花,到来年九月九日酒熟,可以开缸畅饮,称为“菊花酒”。

  河津、夏县、广灵等30余部州县志记载了泛菊酒。泛是漂浮之意。饮普通烧酒时,放入几片菊花,如同扁舟泛波湖上,此为“泛菊酒”。

  吃花糕

  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汉代,到明清时,已经成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寿阳、静乐等地有民谣:“九月九,又吃花(油)糕又喝酒。”清光绪《山西通志》引谢肇淛《五杂俎》曰:天明时分,把片糕搭在孩子的额头上,嘴里念念有词:“愿儿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九日做糕的原意。清光绪《晋祠志》称重阳节为“糕节”。清康熙《蒲县新志》、清乾隆《武乡县志》把重阳糕称为“菊糕”,清乾隆《乡宁县志》称为“面糕”,其他山西旧志称为“五色花糕”“花糕”“枣糕”。重阳糕除自家食用外,还要亲友互相馈送。明正德《大同府志》载:“大同地方……重阳馈糕,宗藩官宦或婚姻之家,彼此往来,颇为扰费。”

  逆女追节

  逆女,指迎接女儿回娘家。在高平、陵川一些地方,女儿重阳节回娘家,不带花糕,要带蒸制的寿桃面点,孝敬父母。娘家则以花糕馈送,寓意“步步登高”。清康熙《绛州志》载:“妇女归宁(回娘家),各携枣糕以还。”清康熙《潞城县志》、清乾隆《乡宁县志》载:“作糕馈女。”

  追节,指准女婿(订婚还没结婚的)在重阳节前一天,向老丈人家送糕和其他节日礼物。这种节日的亲戚走动形式,既体现出了一种相互尊重,也有表达重视、加深感情、催办婚礼的含义。重阳追节的习俗见于明清时期的大同府朔州、山阴等州县志。

  隆师占卜

  在山西不少地方,重阳节还是礼敬老师的日子。明崇祯《山阴县志》、清康熙《朔州志》称“隆师”,清乾隆《沁州志》《武乡县志》称“拜礼师长”。清光绪《左云县志稿》称“隆师送节,如端阳然”,和端午节一样,要为老师赠送节日礼物。学生为老师送糕,家长宴请老师,并商定下一年是否续聘等事项。在乡宁县,儒学和私塾要放假,学生由老师带领,携带干粮登高避灾,“效桓景避灾故事”。

  晋南地区的曲沃、太平(今属襄汾)、洪洞、永和等县,以重阳节天气的阴晴来占卜冬雪有无。山西民间有谚云:“重阳十三是雨节,若还不下冬无雪。”“重阳没雨看十三,十三没雨一冬干。”清雍正《洪洞县志》载:“重阳无雨一冬晴。”有趣的是,永和县的说法正好与洪洞相反,谚为:“重阳有雨一冬晴,重阳无雨一冬泥。”

  祭祖祀神

  重阳节也是祭祖的岁时节令。明万历《洪洞县志》载:“蒸枣糕,荐(祭献)先。”清代,潞安府及所属长治、长子、屯留等七县,蒸花糕以祭祖。

  重阳节正值秋收完毕,农家要祭神报赛。孝义县祭祀“土神”,柳林、临县等地用糕祭祀谷神,大同县、平遥县祭天地,不同的是,大同用饩羊(称为“进平安牲”),平遥蒸花糕。这些都是各地举行的谢神祭祀活动,以感恩神灵佑护五谷丰登。

文旅太原新闻矩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