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路3.6公里长的主干道上,14条全新管线在地下形成精密的“生命脉络”。这项改造工程,不仅是对城市地下管线的一次系统性修复,更是一座城市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城市地下管网是现代城市运行的“隐形基石”,直接关乎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新建路作为太原“十纵十横”路网的关键节点,6类管线服役超20年,部分管线接近70年的“高龄”,此前长期面临管线老化与布局混乱的双重困境。要在50米规划红线内布设14类管线的施工难题,是对城市治理系统思维的考验。太原市新建路改造以全生命周期理念审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10余套专项方案的精密推演,将14条管线的布设转化为一次对城市治理逻辑的重构。
施工过程中的科学统筹与技术创新,体现了太原城市治理精准化与协同化的深度融合。面对8家参建单位、1700余名施工人员、400余台设备的交叉作业难题,项目方以“时间换空间”策略划分12个工区同步推进,建立动态协调机制破解部门壁垒,通过各环节、各主体的系统性联动,实现了施工效率、工程质量与城市运行秩序的整体最优。而新技术在复杂地质中的应用,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体现了安全施工与民生保障的辩证统一——中高考期间的静音模式、逐户走访的沟通机制、考点周边的爱心服务站,让技术施工始终包裹着民生温度,实现了工程进度与群众满意度的双向共赢。通过“技术赋能+人文关怀”,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攻坚克难,又能润物无声。
新建路改造实现了功能价值、民生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重构了城市更新的价值坐标系。功能层面,排水标准从1年一遇提升至5年一遇,让城市防洪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电力、通信等管线的集约化布局,释放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为未来5G、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留了空间。民生层面,改造后的道路实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科学分离,市民出行更便利,而施工前的便民告知、施工中的交通疏导,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初心。文化层面,以阜城门、城西水系为灵感的专属logo融入城市家具,让道路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实现了功能升级与文脉传承的有机共生。
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如何让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新建路改造工程给出了答案——以系统思维打破治理壁垒,以精准施策回应民生诉求,以价值引领重构城市内涵。城市治理不是“头痛医头”的被动应对,而是“谋定而后动”的主动谋划;不是“重面子轻里子”的形式主义,而是“表里兼修”的务实担当;不是“技术至上”的冰冷施工,而是“技术赋能人文”的温暖实践。
城市治理的深度,在于地下管线的精度;城市发展的温度,在于对民生需求的感知度。润物无声做好“里子工程”,新建路通过地下管线改造,畅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打通了城市治理的堵点难点,将治理精度真正转化为群众可触可及的幸福质感,实现了城市发展与民生幸福的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清徐县柳杜乡拔奎村党总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