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凉凉过一夏

清清凉凉过一夏

发布日期:2025-08-13 来源:太原日报 浏览量:878

  院门口那棵老槐树,树皮上的裂纹比我脸上的皱纹还深,估摸着得有百十来岁了。入伏头天傍晚,我刚把小马扎往树荫下挪了挪,就听见小区门口传来咋咋呼呼的声音——是隔壁楼的小王,从郑州出差回来,拖着行李箱往这边跑。

  “李叔!我这可算着家了!”他把箱子往石墩旁一扔,一屁股坐下来就猛喘气,“您是没在郑州待,正午那太阳,晒得柏油路都发软,我在路边等个公交车,汗顺着下巴颏往下滴。可刚出太原站,风一吹——嚯,居然是凉的!”

  我笑着起身,从院里拎出个搪瓷缸,里头是老伴刚晾好的绿豆汤,冰糖沉在底,凉丝丝的:“咱这地方,就占了地势的便宜。你往东瞅,太行山像道厚城墙,热空气想翻过来得费老大劲;往西看,吕梁山又挡着,汾河谷地的风倒顺着沟沟坎坎往城里钻。就说这树,正午日头最毒的时候,树荫下也能坐人,风过处,比扇扇子得劲。”

  小王捧着缸子猛喝两口,抹了把嘴笑:“难怪我妈总念叨,她年轻时在太原当老师,教室连电扇都不用装。说是放了学往汾河边一坐,看河水流着流着,身上的热乎气就散了。”

  这话倒让我想起我爹。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太原,一辈子守着汾河边的老院子。那会儿他总说,太原的夏天是“晌午晒,后晌凉”,日头刚偏西,汾河的风就顺着巷口飘进来,连院里的石榴树都晃得欢实。有回我问他,为啥别处热得淌汗,咱这儿就能吹风?他蹲在门槛上编竹筐,头也不抬:“山护着,水绕着,能热到哪儿去?”

  前阵子小孙子从广州回来,这孩子打小在空调房里长大,总说夏天就是“关在屋里吃冰棍”。我领他去晋阳湖那天,车刚拐进环湖路,他就扒着车窗喊:“爷爷!那是沙滩吗?”我逗他:“是,不过这沙子不烫脚。”他将信将疑,等我停了车,他脱了鞋就往沙滩上踩——先是猛地缩了下脚,随即蹦起来:“真不烫!凉丝丝的!”

  湖边的柳树密得很,枝条垂到水面上,风一吹,叶尖擦着水面晃,碎光在水面上跳。有个穿红背心的老头坐在岸边的长椅上,手里摇着把蒲扇,脚边放着个收音机,正播放着老戏,跟着哼得有滋有味。见小孙子盯着湖面看,他笑着招手:“小家伙,来看水鸟不?那边芦苇丛里,常有野鸭游过来。”

  小孙子赶紧凑过去,果然见几只灰扑扑的野鸭在水面上漂着,时不时扎个猛子,溅起一圈水花。他踮着脚看了半天,回头跟我说:“爷爷,它们不怕热吗?”我乐了:“这湖边长满了树,水又凉,它们可比咱会找凉快地方。”

  不远处的浅滩边,有群孩子在玩沙,有的用小铲子堆城堡,有的把沙子拍成饼,咯咯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有个小姑娘蹲在水边,用树枝划着水,涟漪一圈圈散开,她妈坐在柳树下铺野餐垫,从食品盒里拿出来的西瓜,切开时还冒着白气,红瓤黑籽,看着就解暑。

  “30多年前这地方可不是这样,”旁边看孩子的老太太跟我搭话,手里摇着把旧蒲扇,“那会儿就是片荒滩,草比人高,风一吹全是土。现在你看,栈道修到水边,树栽得跟绿帘子似的。”

  小孙子在广州总念叨“夏天没好吃的”,回太原这阵子,天天追着我要“解凉的”。早上我带他去喝羊汤,店家是个50来岁的大姐,见孩子来,特意少放辣,多加了些粉丝。汤端上来,上面飘着葱花和香菜,小孙子吹了吹,喝得呼噜呼噜响:“爷爷,这汤不烫嘴,还香!”

  他最爱吃的是面皮,尤其是老巷子里的那一家。老板姓王,跟我熟,见我们来,笑着往凉皮里加黄瓜丝:“老爷子,今天的醋汁冰过,孩子爱吃。”凉皮滑溜溜的,拌上芝麻酱和冰镇醋汁,小孙子每次都能吃两大碗,吃完抹抹嘴:“爷爷,比广州的糖水还解腻!”

  下午热了,就带他去老军营吃刨冰。老板娘认得我,见我们来,舀了一大碗:“大爷,我给孩子多放些葡萄干。”刨冰堆得像座小雪山,上面淋着草莓酱,小孙子用勺子挖着吃,冰碴子沾在鼻尖上,逗得旁边人直笑。

  这几年太原的树是越来越多了。我家小区门口那条路,绿树成荫。有次坐公交路过南中环,看见路边的月季开得正艳,红的、黄的、粉的,挨挨挤挤的。司机师傅说:“这几年搞绿化,路边的树啊花啊多了不少,空气都新鲜了。你看那汾河景区里,早上锻炼的人比以前多一倍,不就是因为凉快、舒服嘛。”

  前些天,西安的侄女来探亲,临走前跟我说:“叔,明年夏天我还来。太原的夏天,是真能让人静下心来过日子。”我送她到门口,老槐树的影子落在地上,像块绿毯子。风从树梢吹过,沙沙地响,远处传来汾河边的笑声,混着卖冰棍的吆喝声,是太原夏天独有的调子。

  其实太原的夏天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是占了山水的好,又得了人心的巧——大家爱这地方,就把它往舒服里收拾。树多了,水净了,凉风吹着,好吃的等着,这样的夏天,谁不爱呢?